长风回忆录 | 上世纪80年代,我在退稿中“面壁”……

在2018年4月3日《“展板”校友情,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一文中,我谈到了我向报刊投稿,大约也是从1964年开始的,但屡屡被退稿。最近我查阅了一下当年的退稿信,根据退稿信封的“邮戳时间”,第一封退稿信大概是在1964年12月……

我向《解放日报》投稿

1964年12月25日,《解放日报》读者来信组,寄来一张退稿“通知单”:“经研究不准备发表”。这是对我12月23日投稿的及时答复。当我收到这一张退稿“通知单”时,我的内心还是很激动的,尽管稿件没有被采用。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收到写有我姓名的报社来信,时我读高一。这一张淡淡的暖色调的“通知单”,温暖了我的心!

■ 1964年12月25日,《解放日报》读者来信组寄来退稿“通知单”

我向《文汇报》投稿

1965年10月25日,《文汇报》理论学术部寄来退稿便签。这是我参与该报《思想杂记》的一次投稿。引人注目的是,《文汇报》的信封是用旧报纸糊的,贴上《文汇报》的封面,体现了报社当年“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时代精神。现在,恐怕不会再有这样的用旧报纸糊的信封了,就连一面用过、另一面空白的光洁的还可以利用的打印纸,随手丢弃的也太多了。我们这些从那个年代过来的“老人”,觉得很痛惜!

■ 1965年10月25日,《文汇报》理论学术部寄来退稿便签

我向《支部生活》投稿

我参加了《支部生活》发起的一场专题讨论,不知天高地厚,自然是退稿。1965年12月,我收到了《支部生活》的退稿信函(附听讲座的入场券一张)。

■ 1965年12月,《支部生活》寄来的退稿信函

我向《萌芽》投稿

“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对《萌芽》杂志发表的一篇文艺作品评论起来,自然也是不知天高地厚。1965年12月15日,我收到了《萌芽》编辑部的退稿信函。

■ 1965年12月15日,我收到了《萌芽》编辑部的退稿信函

当然,我投稿最多的还是《青年报》

《青年报》是我们学生时代的良师益友。当年读书时,我们每个班级的同学,都喜欢订阅它。它也是我们青年学生交流思想、联络感情的一块园地。在1965年和1966年期间,我多次投稿《青年报》,但都被退稿。

■ 在1965年和1966年期间,《青年报》寄来的退稿信

插曲:“假日通讯”/“义务纠察队”

■ 1964年10月3日发给《青年报》的稿件

这篇稿子是1964年10月1日写的,节后要发给《青年报》的,没有被采用。稿件上留有编辑写的学校地址与电话,可能这是真正的第一次投稿。因为是夹在1965年3月份《青年报》寄来的一份宣传提纲的信封里出现的,所以“第一次”还是以《解放日报》1964年12月25日的为准。这是一篇好人好事的稿件,现在读来仍觉得蛮有味道。文中所述“假日通讯”,在曹杨新村文化馆担任“义务纠察队”,为小朋友提供服务,相当于现在的志愿者。时代不同,叫法不同,但做好人好事,每个时代都是一样提倡的。

我与《文汇报》似乎“有缘”

我收到了《文汇报》寄来的“征文纪念”的书签。

一次是,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十周年(1921—1971)的征文比赛;

一次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1949—1974年)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赞歌”征文比赛。

两次征文比赛我都参与(被退稿),但我都收到《文汇报》“征文纪念”的书签。“重在参与”,能收到书签,我心里已经是很开心的了。

■ 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十周年(1921—1971)的征文纪念书签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1949—1974)“社会主义新生事物赞歌”征文纪念书签

我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在《文汇报》刊登的。1978年11月14日,《文汇报》“读者来信”刊登了我的一篇稿件《<天安门革命诗抄>好》。经过14年的“耕耘”,报上终于出现了我的“大名”(《文汇报》寄来《于无声处》等学习资料),哈,不敢说“范进中举”,但我足足激动了一段时间!

■ 1978年11月14日《文汇报》刊登了我的文章

我还拜访过《文汇报》老前辈徐铸成教授。在徐教授府第,我们交谈甚欢。徐铸成教授为我审稿。我的一篇文章《电梯过道练太极》,刊登于1988年第6期《中华武术》。

■ 1988年第6期《中华武术》,刊登《电梯过道练太极》一文

■ 徐铸成教授为我审稿

但是,第一篇文章的发表,好像是一株“独苗”。之后我的投稿,又进入“退稿模式”。

长风老屋,我在退稿中“面壁”……

■ 80年代的部分退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