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说不干,永远都是外国好

晨报记者 郁文艳

昨天又采访了一个垃圾分类的活动,是关于上海标准家用分类垃圾袋、垃圾桶上市以及绿色账户“双12”狂欢的。这已经是本周我连续参加的第3场垃圾分类活动。

到年底了,很多人会问:上海垃圾分类现在到底搞得怎么样?我先不想用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来回答。我想借用静安区包运大厦垃圾分类志愿者颜卫国老先生,在今年一次环保活动上的发言来回答:你不分类,永远都是外国好、别人好。

说完了这句话,我们再来看上海这一年的垃圾分类成绩单。这也是本周我第一个垃圾分类采访的内容。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处处长徐志平通报了今年上海垃圾分类取得的进展,包括源头分类、中间驳运环节、末端处置设施建设情况以及立法进程等等,他重点用了一组数据来说明取得的进展。我背出了其中一个数据,就是上海每天湿垃圾产出量,已从两年前的2500吨达到了今年11月底的4400吨——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的垃圾分出来了。

可是,我的同事看了这个稿子说,她所住的小区,虽然已经开始垃圾分类了,但还是乱糟糟的。

的确,在过去几年的采访中,我自己也通过调查,曝光了个别小区垃圾分类“形式主义”,向上报说开始垃圾分类了。但实际呢?不仅不认真去做,反而找各种理由说难做,最后为了完成指标,每天去隔壁蔬菜店搬些菜壳果皮来。我还听说,基层上报的部分垃圾分类达标小区,经市里考核实际并未达标——这又说明什么?我想,这说明虽然我们总体进展明显,但努力的空间其实还很大。

本周我参加的第二个垃圾分类活动是口号评选。

据介绍,这次垃圾分类口号征集社会反响很不错,总共收到了本市和外地投稿6000多条,还有一封从德国寄来的信件。为了挑出适合的口号,评选小组的工作人员先从这6000多条投稿中,选出了近200条口号、顺口溜、儿歌等,看得可以说眼珠子都要掉出来。

而评委们在去参加这次评选之前,被要求先从近200条里选出100条,再从100条里选出30条。说实话,部分口号质量不错,要挑出30条,还真难以取舍,我认真、反复看了好几遍。

当天,评委们又斟酌再三,最终选出了获奖的20条口号,以及9条顺口溜、儿歌等体裁。

然而,当我们花费了几乎一上午选出口号后,又一个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让这些口号,不是“口号”,而能真正推动人们去动手分类?我们陷入了思考和更长时间的讨论……

再回到开头提起的第三场采访。

我的编辑看了稿子问,这个分类垃圾袋、垃圾桶会对垃圾分类起到什么作用?我明白他的意思。你可以说它们有作用,比方说,如果你把湿垃圾放进了干垃圾袋,它就会滴漏,因为这种干垃圾袋底部有孔洞。但你也可以说,它们没有用!因为对认真做好垃圾分类的居民来说,他使用普通的垃圾袋、垃圾桶,一样可以把垃圾分得清清爽爽。所以,这种分类垃圾袋、垃圾桶现阶段不是强制购买的,而是自愿。

口号也好,分类垃圾袋、垃圾桶也好,还有绿色账户,幼儿园和中小学垃圾分类知识读本……过去这一年,我听到了很多推动垃圾分类的新办法。但我更希望听到的是,有一天,我的编辑同事们看了我的稿子不会再说:我住的小区垃圾分类其实乱糟糟;或者说,你再补充一些德国、日本垃圾分类的经验吧。

我希望有一天,上海也能成为一种经验,不管时间是多久!

相关报道>>>A9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郁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