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国门,上海老师8周“泡”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取经!

今天上午,黄浦区启秀实验学校内,7所上海的学校校长、老师正和5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教学人员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为期8周的赴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伙伴研修项目刚刚结束,而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教育理念带来剧烈的思想碰撞,总结和反思,正促进双方互相的借鉴和提升。

上海市教委李永智副主任表示,该项目将进一步加强双向互动、学员参与、引进研究团队提供理论指导,更好地完善项目机制建设,推动中方研修团队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之间的中长期合作探索,同时服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在上海办好学,达成共建教育国际化学习交流平台的合作双赢。

中外学校结成“如影随形”的伙伴关系

五年来,上海美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每年都会迎来一批上海的老师进行浸润式体验、学习,如今已经总计有9所学校来访,共计27位老师在该校进行了浸润式学习。今年前来的徐汇区梅园中学老师们对这八周丰富多彩的活动记忆犹新,“每周三天浸润式学习、观察、讨论、思考和交流。我们还参加了学校的相关活动、全体教师的校本培训和一次由学生策划的倡议活动以及学校的家长会,很有收获。”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就是服务于在沪工作的外籍人员的学校,他们的管理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都与各自国家完全相同,与中国的公办学校有着较大的差别。而市教委也充分利用这些不出国门的国际资源,搭建本地学校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交流学习的桥梁。

上海自2014年开展赴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伙伴研修项目以来,今年已是第五年实施,共有49所中方学校和8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参与,搭建了不出国门的国际交流平台。中方学校由1名校级领导和2名骨干教师共计3人组成一个团队,赴一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开展伙伴研修,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形成“如影随形”的伙伴关系。

在每次连续8周的时间里,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全方位、零距离的接触,学习了解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办学特色、管理实践、领导风格、国际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等,细致观察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校长的日常领导、管理行为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学校的主要工作,在深刻感受与领悟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制度、方法、管理、运行等各方面的基础上,结合学习收获和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推进自身学校发展的工作改进。项目也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搭建了一个接触了解上海、了解中国的平台,通过项目建立与本地学校持久的伙伴关系,开展师生互访等交流活动。

“现在上海基础教育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去国外学校考察,但往往由于时间限制,只限于蜻蜓点水式的参观访问和短暂的听课交流,看到的也只是一些形式和表面内容,对于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实施?效果如何?这样一些形式背后的设计思路以及表面之下的本质规律,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思考。而在长达8周的国际学校伙伴研修项目时间里,要求中方教师扎扎实实地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观察、体验、交流、互动,甚至要带着问题或课题去做研修项目,本身这也是体现着一种项目化学习的精神。2015年我们在上海美国学校研修时,学校给我们每一个参与老师指定了一位Mentor(导师),我们可以跟着他/她体验每一天的美国教师教学活动。从学生课堂观察到家长工作坊,从家委会会议到全体教师会议,从学科教学研讨到学生学科活动,上海美国学校对我们这些参加研修的本土教师全方位开放,而这种全方位的浸润,对我个人的视野拓展、理念更新、国际理解以及本土化实践都是大有裨益的”,上海市实验学校党委副书记陈慧表示。

一节道德课让上海老师受到震撼

那么,让这些上海的老师最受震撼的是什么呢?

上海日本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一节“道德课”,给虹口区外国语一小校长王莉韵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这里的思想道德课,往往是老师讲道理,学生听,老师的观点一亮出来,往往学生就会习惯性迎合;但他们的道德课很重视心灵教育,老师不发表任何观点,不支持也不反驳,而是关注每个孩子的内心变化,让他们在讨论中进行自我教育。”

不仅如此,该校“关注每个孩子”的举措,也让王莉韵很有收获,“我们也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但在具体做法上,这所学校仍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值得学习。”

比如,国内的学校往往会挑选一些比较出色的学生进行学期末的汇报展示,但在 学校,所有学生都会上台,展示自己闪光的一面;不仅如此,学校里没有“班干部”,但有通过学生自愿报名或抽签担任的“志愿者”;此外,从课前准备到课后反思,所有的人都有任务,每个学生都被鼓励积极参与。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各种活动,都贯穿了“不让任何孩子掉队”的理念,并且让每个孩子充分认识自我,展示自我。

“在他们的课堂里,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即便老师心里知道孩子之间的差异,但仍然会注意给到每个人机会;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温暖,就像朋友一样”,王莉韵表示,尽管由于班级人数不同、课程设计不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做法不能照搬,但这种理念值得在办学时借鉴和参考。

今天上午,参与伙伴研修的7所中方学校和5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还在继续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不同的文化差异和教育理念带来剧烈的思想碰撞,总结和反思促进双方互相的借鉴和提升。

而虹口区澄衷高级中学的老师则反映,“长宁国际学校以生为本的人文关怀让我们印象深刻。学校有108辆校车,每辆校车都配有巴士妈妈,对学生实行点对点接送。学校有分级阅读系统,按学生的实际水平走班学习。课堂组织也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推进。”

而在陈慧看来,除了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看到教学实施、课程设计、班级管理、环境布置以外,上海老师们也看到了国际学校的组织架构、运营管理模式以及后勤保障体系的运作,这些对本土学校的管理改革也提供了很好地借鉴。

“伙伴研修”让美国老师学到“上海经验”

周到君发现,随着近年来上海教育的国际化、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多先进的国际理念进入了上海的课堂,越来越多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使用,上海学校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点”,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也同上海学校在教学上相互借鉴,在文化上相互交融。

上海市实验学校党委副书记陈慧2015年第一次去上海美国学校浸润式学习时,被课堂里各种随手取用的电子教学设备吸引住了。每个教室里都有一台ipad充电车,学生充电、取用、软件升级非常方便,“他们的有些课程充分依托IT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随手可得,网络支持力度也很大,教师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课堂管理驾轻就熟”,陈慧介绍。

研修归来后没多久,上实很快也配备了ipad充电车。“上海这两年对校园信息化建设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力度很大,电子教学设备不断更新,网络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再加上老师们对新设备新技术的不断钻研,几年前在美国学校课堂上被惊艳到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上海课堂,得到了很好地应用与实施。”

上海美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这一项目负责人洪妍也表示,“伙伴研修”让美国学校的老师们也有机会学习到“上海经验”,比如近年来华裔家长增加,该校的老师大多来自北美,上海老师们分享的与华裔家长沟通的经验心得,对这些美国老师的教学开展很有帮助;此外,该校从4岁开始的学生都需要上中文课,上海老师们在中文教学上也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议。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