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有感 | 给村支书的一封信:谁不盼咱家乡好?

春节,向来是中国人返乡探亲的日子。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的很多乡村落后了、停滞了、凋敝了。这让不少从乡村走向城市的有识之士“愁乡”之余,因“愁”而动,希望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毕竟,谁不盼家乡好?

石柱贤弟好!

春节匆匆未及详谈,很是遗憾。这次回家乡过年认真转了转看了看,了解不少,也想了许多。令人欣慰的是,村里的路面硬化了,路灯亮了,污水少了,家门口停的小汽车多了。家里老人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今年上头又多发了一袋大米一袋面粉,还有一件棉大衣。96岁高龄的老母亲一脸的满足感,连说想不到会过上今天的好日子。今年春节要比以往都喜庆。

回到上海多日,萦绕在头脑里的都是你这个新任村支书句句掏心窝的话,你那种投入,那种顶真,那种对村里发展的急迫心情深深打动了我。趁夜深人静辗转不得入睡之际,干脆写下来和你交流。

■河南乡村的老人,视觉中国

先说说家底。

咱们村人口2100,耕地1200亩,集体经济为零,村里基本没有大户,20家低保或特困。村里各项开支,包括村干部工资、公用事业费、党建工作、道路环境,以及养老救济等等一应全由区、镇政府补贴,是个典型的贫困村。去年村里换届你当了新支书走马上任,新班子满腔热忱想干些实事,为村里打个翻身仗。

可是,由于观念、政策、人才,特别是农村长期积累的宗亲文化、能人治理等传统习俗的种种制约,仅仅依靠你们的内生力量很难有所突破。根据上海浦东开展特色民宿试点中所经历的三农政策探索体会,也结合中央农村政策的最新精神,以及长三角农村地区的一些经验,我感觉到农村发展必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首先是如何既坚守耕地红线又能够搞活经济、提高土地产出效能

40年前咱村1200口人,1200亩耕地,人均一亩地,每亩产出大约300元(粮食+棉花),先不说土地效益,这耕地红线的坚守实在是顽强!现在人口几乎增加一倍,村庄规模翻了一番,空间从哪儿来?从村里的池塘来,从村头的荒地来,从老宅的后院、屋前的菜地来,从迁移到城里生活的人口那里来。村子里再也寻觅不到那棵老槐和那口老井。可惜的是,这40年来的几任村干部都没有能够为村集体留下任何资产和资源,原始积累为零,倒是坚决完成了守土有责的重任,只不过这个贡献没有人奖励。这第一点,你缺少发展的有效资源。

其次说说生产力。

毋庸置疑,老家的土地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土地价值没有得到同步提升。目前看来,有三条路子:让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让土地流转起来;让土地流转规范化规模化;让高效农业普及,让家园美化起来。而这些无不亟待相关政府部门大力指导和帮扶。因此,这第二点就是要想想如何盘活资源、整合资源、激活资源,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效能

现实中,土地流转并不一定就会规模化;规模化的经营也不一定高效。自从国家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民不仅不再上缴公粮,往往还能获得各种补贴。高兴之余更有担忧。像我们中原大地人口密度高,多数地方不适合大农场。以村庄为单元,或是更小一点的相对规模化,就更有必要获得上级政府部门的个性化指导,包括产业定位、新村形态、农民组织、市场流通、金融支持、跨界融合等。台湾地区的创意农场和文农旅结合有很好的启示。我们有必要尽快培育扶持新型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

据了解,目前不少大企业都在重新布局资产配置,优化业态环境,纷纷设立包括农林牧主题在内的各类产业基金。我想我们能否拿出一个初步想法去见见几位大咖?用谋求发展的真心和决心,用不多但很珍贵的有限土地资源去换取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认真打造一个农业生态园示范项目,坚持农业属性,引进高效种植,农旅文结合,村民变员工,力争提高亩均产值,为我们那些没山没水没资源、祖祖辈辈捆绑在土地上的乡亲们探个好出路。

第三,该守住的还是要守住。

要冷静看待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实践证明,惜土如金对于农民更重要

春节了解到,老家大部分新农村住宅小区都没有达到初始目标,即土地集约化。也就是说,新村小区占了土地,老的宅基地、老的村庄却不能退出后整理还田。眼睁睁地看着无证无照的新楼占了地空着房,老村子环境差建筑乱,真是心疼!江浙一带近几年又有不少新举措。他们不仅在践行习总书记的青山绿水记得乡愁,又在力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特色村庄无不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美丽环境出形象,以文明创建和基层党建为保障的。一个没有产业引导和规划的城镇化,终归会走到房地产主导的邪路上去

最后还想说说教育。

从小我们就知道,春节在农村最受欢迎的对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横批一定是:耕读传家。这种意境不知你还能够体会到多少?这副春联你还能够看到有几家?大初一拜年,见到一个个晚辈小青年,问起来多数在外打零工,早早地辍学谋生去了。曾经热闹的校园被挤占得仅剩下一个角落;一个优秀的完全中学因为行政区划的调整硬生生地被砍掉了高中部,从此10多平方公里内的孩子们要去城里住校念高中。结果是,村里小青年的打架斗殴多了,犯罪被抓的多了,邻里关系复杂了,新型农民的苗子少了……

■贴着对联的中国乡村,视觉中国

千秋大业,教育为本。我们先辈从来强调,再穷不能穷教育。记得十年前我俩带头捐建了村庄文艺舞台,为农村文明创建尽了绵薄之力。现在我考虑,咱们是否应该再次带个头,发起一个教育帮困小基金?期冀老弟作为新时期的村支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愚兄一定挺你!

衷心希望在你和村委会的带领下,乡亲们走上幸福的小康路!

问候乡亲们好!

愚兄学杰 于上海浦东

2019年2月13日

作者简介

马学杰,籍贯河南新乡,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上海陆家嘴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曾长期从事宣传和商务工作。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马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