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城市的明天共成长!上海首届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颁奖典礼今举行!

发现上海,记录身边,与城市的明天一起成长。今天(30日)下午,上海首届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颁奖典礼正式启动。本次活动由新闻晨报&周到主办,指导单位上海报业集团、市教委、团市委,协办单位好未来,赞助商芝麻街英语。

上海首届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从去年12月13日启动以来,先后经历了初赛和决赛两个环节,吸引了本市63所学校,1万多名小学生、初中生参加,初赛有608件作品入围决赛。

本周,上海首届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决赛结果揭晓,520件作品最终获奖。

今天的活动邀请了二等奖、一等奖、特等奖作品的选手以及指导老师,来到现场,一起见证颁奖典礼。

现场:孩子们提前半小时就到了

尽管下午的天气有些阴沉,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孩子和老师前来的热情。距离开场还有半小时,现场已基本坐满,孩子们一脸期待,还在回味着参加活动的各种收获。

▉颁奖典礼现场

来自立达中学的周添琪说,自己在决赛中推荐的历史人文地标是上海的华亭宾馆:“这是我家附近的建筑,很熟悉”,周添琪说,虽然拍摄过程只用了45分钟,但是之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比如上网查阅华亭宾馆的历史,并且自己联系宾馆的工作人员,到大楼内部进行采访,感觉沟通能力有很大提高。

来自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贺艺茗表示,自己提交的作品是《上海文化地标:福州路文化街》,在拍摄撰稿的过程中,自己有了很大进步。 来自颛桥中学的盛智鹏提交的作品关于母亲河,他说,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自己不仅了解了苏州河的历史,也更加喜欢自己生活的颛桥。

还有好多孩子带着相机、摄像机来,要把颁奖典礼的美好时刻留下来。上海市杨浦凯慧初级中学的胡文玮就带来了专业的摄像设备,他说,自己小学五年级开始就喜欢上了摄影,每个寒暑假也都会自己创作微电影,“这次我提交的作品是关于外滩的,从构思到基本的脚本策划再到拍摄,都是我自己做的,今天我要把颁奖典礼也全程记录下来”。

领导致辞:祝福和祝愿未来媒体人

下午1点半,颁奖典礼正式开始。

新闻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黄琼首先致辞,介绍了上海首届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的整体情况。

▉新闻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黄琼致辞

“有人说未来媒体人和其他活动不太一样,这个不一样体现在哪里呢?孩子们走出了课堂,走出了培训班,去发现上海这座城市的美好,并把美好传递给城市里更多的人”。

黄琼说,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们自己策划,构思,拍照摄影后剪辑,综合素质得到了锻炼,有家长说看到孩子的成长很惊喜,这也符合我们举办这次活动的初衷,提升孩子们的信息素养,搭建提升综合素质的平台。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在致辞中表示,很开心来到首届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颁奖典礼,“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媒介更加时时刻刻伴随在我们左右,而且开始影响我们这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还有一切。”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致辞

李永智表示,新闻晨报联合各方举办的这个大赛,特别有意义,“它让孩子们拿起手边简单的媒介工具,以视频的方式开始介绍自己身边的事、人、文化、建筑、学校、老师、家庭等等”,在这里,看到了孩子的视角和学生的目光,看到了他们对未来的理解,和对现代的理解和未来的期待。

好未来智慧教育副总裁王伟在致辞中表示: “在这个人人皆是自媒体的时代,新闻素养是每个人都必备的基本能力。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抽象性思维、思辨性思维都得到了很好地锻炼”。

▉好未来智慧教育副总裁王伟致辞

王伟说,好未来也一直在探索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我们希望不仅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受益一生的能力。”

小作者现场讲述背后故事

随后现场举行了激动人心的颁奖环节。

▉一等奖获奖者上台领奖

▉特等奖获奖者上台领奖

现场还特别邀请两个优秀获奖作品的小作者,上台分享了作品背后的故事。

来自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4年级的李知临、刘阳天在施佳乐老师的指导下,提交了《石库门里的家”》——一个4分20秒的短视频,获得小学组一等奖。

两位小作者说,当时寻访和推荐“最上海”历史文化地标,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最熟悉的新天地石库门。

“石库门改造后的新天地,每天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人们在那里流连忘返,享受悠闲时光;而石库门里生活的人们依旧平静安详。游客和老居民,高楼大厦和老弄堂,现代和历史就这样和谐地统一着。”

两个孩子就想把新天地的故事,把石库门老弄堂的故事,告诉大家,让更多的人理解,老房子不只是老房子,它们是有生命的,一砖一瓦里都藏着秘密,藏着无数人的回忆,藏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可房子是无声的。他们想到了把对人的采访融入其中。徐奶奶是李知临妈妈的中学老师,19岁离开上海,64岁终于又回到故乡。在漫长的40多年里,徐奶奶不懈地努力,终于考了大学,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学生。

参加未来媒体人活动,两位小伙伴把徐奶奶的故事和石库门的故事写了下来,拍了出来。虽然在这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有很多感慨。

▉李知临、刘阳天讲述作品故事

“在决定了做什么内容后,我们思考了如何做好这个访谈,准备了提纲,找了老上海的资料,我们了解了什么叫上山下乡,理解了那段历史,思考了历史的意义。我们学习如何倾听徐奶奶讲故事,如何跟徐奶奶对话,我们在拍摄的过程中cut了很多次,我们在镜头里反反复复地看过拍摄的画面,我们反反复复地讨论应该用哪个画面,我们学习选择合适的配乐来表达情感,我们选了合适的照片做了视频的封面。”

李知临、刘阳天说,这是送给70岁的徐奶奶的礼物,更是送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礼物! 

陪同孩子一起来参加典礼的两位妈妈也是百感交集。李知临妈妈说了一个小插曲:当徐奶奶娓娓讲述自己的过去和新天地的老故事时,有些担心两个“00后”孩子听不懂,但是李知临和刘阳天却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们明白,这就是历史,历史就是让我们看看前辈们走过的路,再想想未来的路怎么走。”

听到这里,李妈妈十分感动,她和刘阳天妈妈相视一笑,觉得这一周来的努力,值得了。“孩子们住在楼房里,不是很能体会以前的‘弄堂生活’,在此之前,他们也没去过石库门,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去了,发现原来老房子是这个样子的,了解老一辈奋斗的历程是多么不容易,改革开放发展得这么好,也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知道要好好努力”。

刘阳天妈妈一个劲地夸“未来媒体人”活动真的很好,“虽然一个星期很辛苦,但是收获非常大,这些收获不是书本里出来的,而是真真切切体会出来的。”

今天,《石库门里的家》的主人公徐奶奶也来到了颁奖典礼现场,70多岁的她特别激动。她表示,两个孩子的题材选得非常好,“我也想到,已经退休好多年了,还能参加这样一个活动,非常高兴。”

▉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和徐奶奶、小作者们合影

而在老师李萍的指导下,立达中学6年级的黄慕恩、宋玉洁、张习远的作品《行阅思南》,获得初中组特等奖。

1914年,上海法租界诞生了一条马路,以法国著名音乐家Massenet命名为马斯南路,也就是现在的思南路。

它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核心地带,南起泰康路,北接淮海路,全长1.4公里,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百年老路。100多年后,上海的三个少年,把思南路选为心目中的最具标志性、代表性的上海历史文化地标,推荐给更多人来细细品读。

思南路不仅是欧式建筑集中地,更是上海的文化地标。中国近代史上众多的伟人名家,从不同的地方来到思南路,这里有周公馆、孙中山故居、梅兰芳故居,于是,三个少年分头来到这三幢建筑前,用充分的准备,向观众一一介绍。

▉黄慕恩、宋玉洁、张习远讲述作品故事

决赛作品中之所以讲述思南路的故事,其实和三人初赛的经历有关。“初赛的时候在新天地拍摄,觉得那一块真的很适合行走、采访,于是决定去思南路,我们渴望让思南路焕发出新的活力”,三个孩子提前踩点,并分头找了孙中山故居、周公馆、梅兰芳故居的资料和故事,分头做讲解。

三个人在立达就读一个班,平时相处就特别好。“这次在一起创作作品,更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为了出镜穿的衣服,三个人也讨论了半天。最后决定女生穿有古典风格的衣服,男生穿中山装。

拍摄中的三月小雨和喧哗的车声,都没能阻挡孩子们展现思南路的热情。从初赛到决赛,孩子们的变化,也让家长看在眼里,喜在心中。“他们拍摄初赛作品的时候,都比较胆怯,我儿子还为此还写了一篇文章,体会到做媒体人要有勇气,不胆怯,而到决赛时,他们就自信多了”,张习远妈妈说,以前说到上海的地标,孩子可能只知道东方明珠,思南路也只是“走过路过”,“但是通过这个活动,对自己生活的城市上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丰富了阅历,同时也锻炼了能力,特别好。”

揭晓70个历史人文地标 致敬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今天的颁奖典礼还揭晓了参与活动作品所走访的70个历史人文地标,致敬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其中不少寻访地标的作品,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

卢湾一中心小学5年级的黄田隽在老师朱慧玮的指导下,提交了《上海的钟楼》作品,获得小学组特等奖。“铛、铛……当我漫步在外滩,突然听到大钟敲响,我寻着钟声找到了江海关大楼,我对这座海关大钟产生了好奇,为什么在江海关大楼上会有座大钟?”带着问题,黄田隽去江海关大楼寻找答案。

黄田隽发现,海关大钟竟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三座“大本钟”之一,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海关大钟有三个主要作用。“首先,大钟起到了灯塔导航作用。其二,是为了统一报关时间。其三,高耸的海关钟楼和悠扬的钟声也给城市营造出美妙的生活节奏感,成为上海最具标志性的城市符号之一。你听!整点时大钟奏响了东方红乐曲。”

一边发现一边感叹,一边感叹一边自豪。黄田隽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都融入到了视频中,并特地在配乐中下了巧心思:背景音乐就是钟楼整点报时的音乐《东方红》。

实际上,黄田隽“情有独钟”,“初赛作品也是介绍上海的钟楼,但是当时没有联系到历史,决赛作品都结合进去了”。

黄田隽妈妈告诉记者,从初赛到决赛,关于上海的钟楼作品的“升级版”,凝聚了孩子很多心思。“后期花了大量时间,小朋友蛮用心的,前后做了好几版,比如先把所有的镜头串在一起,然后用专门的app做效果处理”。

黄妈妈说,田隽一直是个“好奇宝宝”,平时手机上下载了新的APP,也会研究半天,“这次也用到了新了解的APP,算是玩中学了。而且搜集资料、编辑设计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获得小学组特等奖的七宝明强小学3年级的黄隽凌,在老师胡韵雯、姜丽霞的指导下,提交了《外白渡桥——上海改革发展的见证者》作品,向我们讲述了外白渡桥的前世今生。

作品中,当落日余晖染亮黄浦江,黄隽凌的娓娓讲述伴着熟悉的画面,将人们的视线吸引到了历史悠久的外白渡桥。 “在上海,有那么一座桥,它留下了无数人的儿时回忆,或多或少的上海人都有一张与其合影的照片,而角度也惊人一致,这就是外白渡桥。一座传承了上海人满月要抱着过桥习俗的桥,一座影响甚至改变着上海人生活的桥,一座见证上海建国以来快速发展的桥……” 

“接到决赛的题目,就开始寻找哪里是更合适的上海地标,最后选择了外白渡桥,因为这座桥太特别了,承载了几代上海人的记忆”,地点选好了,她就忙着到网上去搜集资料,了解外白渡桥的历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后,在一个傍晚,来到了外白渡桥。

作品中有一些航拍镜头,是黄隽凌特地带了无人机拍摄的。但是,更大的挑战还不在于操作无人机,而是第一次在众多游客中,在镜头前做了一回外白渡桥的“解说员”。

“我们在外白渡桥拍了两个半小时,一开始有点拘谨,后来越放越开了”,黄妈妈说,那天天气好,外白渡桥上的游客特别多,孩子穿着校服,系着红领巾,在镜头前讲着事先准备好的策划稿,很多人围观,“大家都说,这个小姑娘真不错。第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展现自我,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收获。”

评委点评:孩子的视角让人惊喜

在颁奖典礼现场,“顾问评审团成员”的名师名校长也给出了精彩点评。

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孩子们的作品非常欣喜,孩子们用他们的眼睛、耳朵,甚至通过自己的鼻子,也能闻到带有上海气质的典型地标,“在孩子们的视角里,上海的地标不仅是实体,更是有历史、有印记的东西,还有很多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到上海各地寻找地标,把几十年的回忆深深烙在孩子们的心上。”

▉吴蓉瑾点评

吴蓉瑾建议,除了大而全的景物,可能更多地关注细节,更多地把对地标的情感融汇到作品中,同时不要偏废了纸笔和自己的张口能力,要做到“会写、又会编,又会说”。

▉黄玉峰点评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说,这次优秀作品中揭示的70个上海历史人文地标,记录了历史留下的痕迹,展望了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充实,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黄玉峰建议,不但要看到事物表面,也要看到它的未来,以及它背后承载的思想张力,这个层面应该更深挖掘,这样的话我们作品就更好。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林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