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对话的打开方式是这样的!

晨报首席记者 顾文俊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今天开幕。这是中国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后的又一场重要主场外交,也是亚洲在世界的不确定性面前给出的姿态。大会的主题是“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通过文明对话,亚洲要向世界表达什么?而文明对话本身能否推动全球治理转型?文明对话的打开方式应当是什么样的?

《顾问》本期访谈嘉宾:历史学家 复旦大学文科荣誉教授 姜义华

与其冲突 不如对话

顾问:从“文明对话”,自然想到“文明冲突”。这里的“文明”二字主要指的是什么?

姜义华:文明真正成为一个概括国家、民族、区域发展的大的概念,一个研究人类历史的单位,是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开始的。长达十几卷的《历史研究》最初研究的是人类发展以来的20几个文明,后经陆续补充,扩大到30多个,其中,有一批是原生性文明,比如苏美尔、古埃及、古中国、古印度、印加、玛雅、古希腊等文明,后来又从中发展出第二代、第三代文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远古时代的原生文明大多已经中断,包括古印度文明,近代以来影响最大的是西方文明,近代西方文明又包括美国文明。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提出,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三大文明是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文明的冲突》成书后又在此基础上加上了印度、日本、俄罗斯、非洲南部、拉丁美洲、以南传佛教为中心的佛教文明。文明不光包括信仰、文化,也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亨廷顿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不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冲突,未来更可能是文明的冲突。

顾问:为什么说“文明冲突论”是错的?当今世界的现实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姜义华:这个理论一出来,就引起许多人的批评。我们当时也写文章谈到,以文明为单位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在现代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如何相互理解沟通,确实还是比较好的研究单位和观察视角,但是,过多强调“文明的冲突”,其实还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比如中东北非最大的问题是石油、能源之争,谁能掌握石油开采权,谁就能成为最富裕的国家,石油供应关系到各国工业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在争夺中东石油的控制权,这背后与其说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文明冲突,不如说是关系到经济发展与世界霸权利益的能源争夺。不能将其视为文明冲突的另一佐证是,伊斯兰文明本身就存在大量派别,彼此纷争激烈,主要聚焦的还是资源开发和价格控制。

顾问:过去几届美国总统在公开场合都不认同这一理论。美国主流媒体的评论指出,“文明冲突论”在美国外交政策中没有立足之地。但事实上,这一学说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多大影响?

姜义华:说它“没有立足之地”,可能是低估了它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用文明以及“文明的冲突”分析问题只是一种话语的表达方式,背后争夺的还是对世界尤其是能源的控制权、影响力。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承认所有文明、所有地区、国家都有发展的权利,还是保持冷战时代或前冷战时代的世界霸权利益?说到底还是这个问题。正因如此,它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向来就有很大影响,从伊拉克、阿富汗,到叙利亚、利比亚,美国多次发动战争,名义上被视为“文明的冲突”,实际上是要维护美国在中东的绝对霸权。

天下为公 美美与共

顾问:从纠正“文明冲突论”,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能从中发挥什么作用?“亚洲文明对话”想对世界表达什么?

姜义华:从“文明冲突论”提出至今,我们就一直强调,要用文明的对话代替文明的冲突。数年前,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上反复强调,不同的文明应当互尊互鉴,互相交流。总的来说,中华文明没有海外殖民扩张。习近平和希腊总统会谈也提及,当年郑和下西洋驾驭着那么庞大的舰队,却没有占领过人家一寸土地,当时中国的航海和造船技术相当发达,所到之处,既不占领土地,也不贩卖奴隶、掠夺资源。我们一直讲究的是,不同文明互相交流、尊重、借鉴,共同发展,“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中国的基本观念。每个文明都有各自发展的权利,应当拥有按照各自特色发展各自文明的空间。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和世界有着直接的联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越来越得到凸显。信息革命带来了人类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的很大变化,命运共同体绝不是抽象的理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当今世界,再也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强加于人,只有互相尊重才能有利于所有文明向前发展。

顾问:但是,如何让“美美与共”这种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深入人心?文明对话的打开方式是什么样的?

姜义华:从学术上来讲,应当对人类的历史发展用文明作为单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于不同文明的基本特点,比如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中东的波斯文明、东正教的俄罗斯文明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我们都缺乏理解。以文明为单位,更有利于我们从本质上去把握。国土不断变动,民族也经常流动,但是,文明的来龙去脉有其恒定性。通过对话,更好地理解其它文明的特征,也可以更好理解自己的文明,不仅学习人家的长处,也能明白自己的弱点,当然,自己的长处也便于别的文明吸取。真正的交流互鉴建立在对文明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的基础上。现在,相互交流越来越多,中国人出国旅游就有利于了解其它文明的情况,有利于把中国自身的发展和世界更密切、更健康地联系起来。

顾问:开展文明对话,除了五光十色的文化交流,是不是还会延伸到对当今世界疑难杂症解决之道的讨论中?

姜义华:汤因比在研究文明的过程中曾提到,宗教、教会、文化、意识形态、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这些都是文明的组成部分,一个统一的国家是文明的基本特点。世界上大多统一国家都不像中国能维持得那么久,关于国家如何治理、统一如何维系,不同文明有不同的方式。在经济形态和社会交往这些社会实践的部分,每个文明也有各自的特点与发展道路。自从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以后,虽然在学界引起一场争论,但是,争论并没有深入下去,以至于我们对文明的研究很不充足。不同的文明在历史上究竟是什么样的复杂关系和进程,相互之间吸取和排斥了什么,这是学界的欠缺;另一方面,毋庸讳言,不同文明的关系已成为政治问题,比如欧洲的移民问题和恐怖活动,经常跟信仰、价值、思维方式被联系在一起,因此,政治家们也应当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如果用文明的冲突去认知现实问题,世界将会越来越不安宁。

顾问:很多人提出,应以“亚洲文明对话”为契机,推动亚洲文明更好地与世界文明交融,从而加速推动全球治理转型。这个目标如何实现?

姜义华:实质上,文明并不需要那么严格地以区域来划分,比如伊斯兰文明就覆盖了北非、中东、西亚、中亚、东南亚等地区,而欧洲文明中最主要的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都是以亚洲的以色列作为发源地。因此,可以说,亚洲文明已经包含了世界上主要的文明,亚洲文明的对话就是世界不同文明的对话。当然,需要参与的不只是亚洲,而是整个世界不同的文明,比如亨廷顿提到的那九个文明。只有通过对话,才能达到更多的相互理解。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顾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