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夜经济”兴起,便利店出现新玩家,谁家深夜便利店的灯光会亮到最后

美国学者戴维・威尔曾做过一个研究,一个地区的夜晚灯光亮度与城市经济繁荣成正比。“夜经济”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甚至国家的重要产业支柱。

在“夜经济”产业中,深夜便利店是一个重要业态。当一国的人均GDP不到3000美元时,深夜走遍大城市,只能发现很少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如果每隔几百米就能看到便利店暖心的灯光,甚至挨着一起或隔着马路连开几家,那么,该国的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这就是中国的现状,便利店一面快速成长,一面又迎来激烈竞争。

上海是中国便利店行业发展的典型缩影。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已有超过6000家连锁品牌便利店,还不包括数量庞大的夫妻老婆店。

除了是兵家必争之地,上海也理所当然成为便利店行业的试验田,“老牌”便利店和“创新”品牌每天上演角力赛。

不容易吃到的市场“蛋糕”

近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亿欧智库分别发布了中国便利店研究报告,均对未来中国便利店行业持乐观态度。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拥有便利店10.6万家,便利店密度1.3万人/家,即每1.3万人拥有一家便利店。而日本约每2248人拥有一家便利店。

亿欧智库整理的另一个数字更显示出两国的明显差距。2017年,日本便利店行业销售额达到117.45万亿日元(约合70789.7亿人民币),占零售行业销售总额的82.4%,而中国仅达到1900亿人民币。

可见,无论是门店数量,还是整体销售额,中国便利店行业均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有行业资深人士认为:按日本便利店密度计算,中国应该可以达到70万家左右。

除了人均GDP稳步增长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也为便利店的繁衍提供了肥沃土壤。

目前,中国正面临社会老龄化逐渐加剧,对购物便捷性提出更高要求,便利店行业将在老龄化社会中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小家庭比例逐年增加,使得消费者外出就餐次数更多,在家庭日用采购中更倾向于量少而价优的商品,并期待获得更高品质,便利店自然成为的首选。

此外,国务院和各地政府在多份文件中强调大力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上海是国内最早出台政策鼓励便民产业的城市,从2014年开始,便将合理布局超市、便利店等业态作为社区商业体系的重点建设目标,给便利店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

如此诱人的蛋糕,谁都想啃上一口。无论是商业巨头,还是资本势力,纷纷逐鹿便利店,这也加剧了本土便利店的激烈战局。在这个过程中,有人被淘汰,有人将自身问题暴露无遗。2018年,邻家、113和全时的陆续倒下至今仍震撼着许多人,尤其是那些一夜之间发现自家楼下便利店不复存在的人。

这个过程中冒出了一些创业公司,尝试新的玩法。比如一出现就打着数字化概念的便利蜂,组建了一个1000多人的技术团队,通过搜集各种店铺运营数据,做模型迭代,希望研发出足够智能的店铺运营系统,以提升连锁便利店网络的运营效率。如今,通过直营的方式,便利蜂门店已达到600多家,成为不可小觑的势力。

“老牌”与“创新”的较量

和中国多数一二线城市一样,上海的便利店市场潜力巨大,但不好“消化”,基本是国资、外资两分天下的局面,外来者很难立足,早前就有邻家便利店闯荡上海滩后失败的教训。但即使这样,仍旧有新的选手不断进入战场。

最近,阿里与百联集团联合成立的逸刻便利首家门店在上海开业,和传统便利店只有几个零星就餐位不同,逸刻便利在店内布置了20多个就餐位,占到了店铺总面积的60%。

对于这种新模式,上海便利圈内人士依然保持不置可否的姿态,就如同年初便利蜂进入上海市场没有引起他们太多关注一样,直到便利蜂的“热餐”打破了上海便利店行业的僵局。

上海对于食品安全的严格程度全国居首,今年更全面开启“无证无照餐饮大整治”,17000多家无证无照餐饮店要在年内基本消除。在这种情况下,上海所有便利店只提供冷便当和鲜食,也有品牌采取双标准,比如7-11,其在北京的门店有热便当售卖,到了上海则“入乡随俗”,但归根结底,其实都是在小心避免触碰上海的食品安全红线。

便利蜂进入上海,破天荒成为第一家在上海卖“热餐”的便利店,得到上海首张便利店热餐经营许可证,也抬高了上海便利店做热餐的门槛。据了解,上海市食药监局以便利蜂门店为“蓝本”制定了便利店热食类分餐业态的行政许可指导意见,之后可能成为上海便利店行业的热餐供应标准。

便利店的竞争很大程度是餐食的竞争,5月开始,一场没有硝烟的“便当”大战悄然在上海便利店行业打响。先是便利蜂于5月5日推出“买多少送多少”的优惠活动,消费者通过APP或小程序购买米饭类便当可返同等金额代金券,紧接着,全家作出反应,5月7日推出超低价盒饭,每份8.8元起,预计其他正在观望的便利店品牌之后也会加入竞争。

对于此次由便利蜂发起的“便当”大战,业界人员表示,便当是便利店的核心产品之一,也是贡献毛利额较多的产品,一般可达到30%-50%,通过优惠举措,预计可大幅提高销量,同时增加客流,有助于其他产品销售,这也是便利店巩固商业圈午餐场景的手段。

优胜略汰,这条法则在残酷的上海便利店行业尤其明显,“传统”的便利店向来不给对手留下机会,以保证自身有足够的市场份额。但市场要进步,就必须有勇于挑战“老牌”的“破局者”,通过创新赋能,方能带动整个行业的不断迭代、前行。

而这,也关系到深夜里,谁家的便利店的灯光能亮到最后。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