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上纽大毕业生,特别之处在哪里?

杨小寒在上海纽约大学读书的四年里,为着研学或游历,先后到过9个不同个国家。

开过眼界见过世面的她,却在毕业时选择回家乡成都工作,因为那里有她割舍不下的公益事业。

又到毕业季。

近日,上纽大举行的小型交流会上,有几位2019届毕业生与媒体分享了他们的故事,事务繁忙的校长俞立中亲自到场。

俞立中说,他很愿意通过几个毕业生毕业路径规划与选择的鲜活案例,来启发大家思考——如何定义优秀的学生?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 上海纽约大校长俞立中

上纽大2019届毕业生绝大多数都确定了毕业后的方向。

不管是选择工作,还是选择继续深造,抑或是选择创业,上纽大毕业生的选择,最令校长俞立中欣慰的是,经过上纽大四年培养的毕业生,都拥有很强的选择能力,他们能够发现自我,遵从自己的志趣,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俞立中看来,真正的教育,是能让人的潜力得到发挥,让能人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上纽大的学生,国际学生和中国内地学生比例大致为1:1,组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多元化的国际大家庭。以上纽大上一届本科毕业生为例,他们来自全球43个国家,说着37种语言。

作为上纽大的首任校长,俞立中特别强调了全球化时代对于“全球胜任力”的要求,上纽大通过中外学生同寝、社团、课程、项目、节庆活动等,为学生提供了多元文化的环境和培养模式,学生在多元文化融合中,理解差异、求同存异,在比较、思辨的基础上建构世界观,具备全球视野,同时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承担社会责任。

如果说上纽大毕业生与众不同,其实在招生选拔的环节,上纽大就力图找寻具备特质、并且这种特质是与上纽大教育理念相契合的学生。

面对有意选择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生,俞立中常常会问他们四个问题:你是否愿意选择不一样的人生道路,有很多挑战,不会一帆风顺的?你是否愿意接受不一样的学习模式?你是不是想建立和世界的纽带?你能不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全英语的教学环境?

“如果学生都觉得可以没问题,我就会对他说欢迎来上海纽约大学试试。”

■ 学生及家长眼中的上纽大

下面,就来认识几位上纽大2019届毕业生吧:

杨小寒:不一样的选择

■ 2019届毕业生杨小寒

杨小寒来自四川成都,高中就读于成都七中(林荫校区)。对于毕业后选择,杨小寒决定回到家乡成都,参与“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的研究项目。

先后游历过9个国家的杨小寒,为何选择回成都发展?

杨小寒说,在这个智库,她会跟着国内大数据领域很有影响力的周涛教授进行研究,目前已经开题的一个项目是通过简历数据来研究性别平等问题,而这正是她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还是大一在学“全球视野下的社会”时,就有一个专门的章节讲性别平等议题,给杨小寒打下理论基础。

回家乡成都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杨小寒割舍不下自己亲自参与创立的公益组织“林荫公益”的当地事物,“回成都也能方便我更好地兼顾公益。现在,我们的成都团队比较缺人。”

2017年,读大二的杨小寒,与同样热心公益的高中的学长学姐,共同创办了名为“林荫公益”的公益组织。该公益组织主要面向中国西南地区贫困家庭的高中生,为他们提供获得教育资源的机会。

如今,该公益组织已运营两年,主要通过三个项目为贫困家庭高中生提供不同层面的教育机会。

之所以会关注教育不均衡问题,还要从大一那年讲起。刚一入学,杨小寒便积极参与上海纽约大学提供的各种公益活动机会:她先是参加了学校与非营利性公益组织“铺路石”合作的远程视频英语教学项目,为四川乐山和河南鹿邑两所小学的四年级同学每周上一节英语课,坚持了一年,发现在英语教育资源上存在的地域差异;此后,她参加了学校的“院长基金社会公益服务项目”(DSS),去云南植树造林为滇金丝猴建立理想的栖息地。其间,她注意到,当地青壮年均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村中,这里的孩子无父母看管,即便想上学也要走很远的路。这两段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特别是在西南贫困地区,也由此促使她参与创建“林荫公益”。

除了校内组织的公益活动,杨小寒也关注让中国民间的公益力量走上国际舞台。大三寒假,她参加了联合国青年代表大会,希望能与来自全世界的青年领袖交流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等议题。在与联合国官员交流时,对方提到,很想聆听来自中国贫困地区学子的真实的声音,了解他们最迫切的需求。

谈及为何一直热心公益事业,杨小寒说,对她来说,帮助他人是一个自然而然、非常愉悦的过程。“还有一个原因是,四川是一个地震多发省份,小学的时候我曾经历了一次地震,有亲戚家就在重灾区,他们获得了很多陌生人的无私帮助,也有很多志愿者参与救灾。从那时起,我就决心要成为志愿者中的一员。”

如果说,对于公益事业的兴趣从很小就开始,并在本科期间得以坚定,对于学业方面的兴趣,杨小寒经历了一番探索。在选择了金融学专业后,现在,她通过数据科学的第二专业来实现自己的研究兴趣。

“刚入学,我不太确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一开始修读金融学的课程,是家长想让我试一下,我自己也愿意用大学四年系统地学习金融知识。”

不过,大二、大三暑期在证券和金融公司实习后,杨小寒认识到自己不想在金融领域深耕。而决定将数据科学选为第二专业,得益于上海纽约大学通识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

美国女孩入选北大燕京学堂项目

■ 2019届毕业生Savannah Billman

2019届学生Savannah Billman入选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项目,将获得全额奖学金,攻读为期两年的中国学硕士研究生项目,完成一系列关于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跨学科课程。

Savannah Billman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高中时就来北京学习过。她说,这段留学经历和在上海纽约大学的四年本科学习,为她的研究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Savannah Billman主修世界史(全球中国学)专业,辅修中文与新闻学。大二时,Savannah Billman通过上海纽约大学全球奖学金项目主任Anna Kendrick,了解到燕京学堂项目的机会,并获得了关于项目申请的咨询建议。

“Kendrick教授相信我能取得成功,积极地帮我申请燕京学堂项目,”Savannah Billman说,“很多上海纽约大学第一届、第二届的学长学姐也一直找我,给我推荐各种实习机会,介绍不同的研究生项目。”

“上海纽约大学的多元文化环境,鼓励跨学科交流的氛围,以及高瞻远瞩的教育理念,培养了我的领导力和研究能力。我将带着这满满的收获前往燕京学堂继续深造。在燕京学堂的学习,将为我开启新的篇章,给我带来各种经历与机遇,对此,我充满期待,”Savannah Billman说。

Savannah Billman说,待结束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项目后,她想留在中国做一名记者。

盖宇:不想被贴上学霸的标签

■  2019届毕业生盖宇

2019届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盖宇,可能正是人们口中的“学霸”。本科尚未毕业,就已经被世界排名并列第一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录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作为一名本科生,为什么选择跳过硕士,直接攻读博士?盖宇说,和硕士项目相比,博士项目可以让他更专注地做研究,“虽然对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习来说,两年的硕士项目不见得不够,但两年后,我还要考虑是继续做研究还是去工作,对我来说,这两年的研究可能做得会不那么安心。如果是五年的话,我就能更专注一些。”

谈及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盖宇说,应该会是机器学习和计算机系统两者间的结合。“我觉得这个方向对我来说比较合适,因为我很喜欢思考机器学习算法及其背后的数学原理,以及探索如何将算法实现为高效的计算机系统。”

盖宇家住上海,高中就读于七宝中学。本科选择上海纽约大学,是因为通过招生宣讲会,他认为上海纽约大学能给他不一样的教育体验。“当时,我对国内传统大学的选择有了一些了解。而上海纽约大学结合了中美高等教育的优势,拥有国际化教学环境和一流的师资力量。作为本科生,还有和各位大牛教授一起做研究的机会,所以我很向往。”

大一刚入学,因为喜欢写代码,他修读了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纽约大学全球特聘教授张峥的一门“计算机科学导论”。

通过这门课程的系统学习,盖宇发现,自己对计算机科学领域深感兴趣,在第二学期继续修读了计算机科学的相关课程,并毫不迟疑地确认了专业。

跟着张峥教授做研究,也让盖宇对跨学科研究有了初步体会。他发现,张峥教授虽然专于计算机科学,但研究兴趣很广博,在工作中会与脑科学家合作,探索跨学科交叉研究。这给了盖宇很大的启发,让他认识到,即便选定了计算机科学专业,之后也有机会结合其他感兴趣的方向。

大三时,盖宇选择前往纽约进行海外学习,是因为看中了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科学研究所开设的研究生级别课程及其全球顶尖的师资力量。

在纽约学习时,盖宇还在柯朗研究所的Kyunghyun Cho和李金扬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分别进行了机器学习和计算机系统方向的研究,并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

在被问及是否认为自己是学霸时,盖宇说,他不愿意被简单地贴上“学霸”这样的标签,“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复杂性和多面性,不应该用单一的标签来形容他们。在上海纽约大学的学习经历告诉了我,如何去欣赏每个人的多面性,以及勇敢地拥抱属于自己的各种可能。”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斌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