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到周庄”终要成记忆

社区晨报记者 黄志强

清晨四点半,青浦金泽新池村,顾春荣骑上电动车出门了,他要赶往十多公里外的南新村——那里是他工作的地方,村子的北面有个渡口叫南新渡,顾春荣是船工,他要负责五点半开出的第一班渡船。

1994年,顾春荣在太浦河上开渡船,一干20年,直到2014年太浦河上的渡口撤销。之后,他转到了南新渡。而如今,南新渡东侧,一座新桥接近竣工,预计这个月即可通行,南新渡也将随之撤销。68岁的顾春荣这回真的要退休了。

对生活在上海中心城区的人来说,南新渡很是陌生,但对南新村的村民们来说,这个渡口是他们往来周庄重要的交通工具。南新村地理位置偏远,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差不多有七八公里的路程,而途经的金泽1路每班间隔长达1小时。相比之下,渡船随到随开、不限人数且免费,因此花个十多分钟坐渡船到对岸赶集,成了村民们更愿意的选择——作为目前上海现存的唯一省际乡村渡口,南新渡跨越的东蔡港是上海和江苏的界河,河的北岸是周庄东浜村,离周庄古镇景区仅有一步之遥。

事实上,南新渡是个百年老渡。渡口位置几经变迁,渡船也从最初的手摇木船、石头船、铁船,到后来的太阳能船。现在渡口的机动船是2012年启用的,限载20人,实际一次最多搭载七八个人,“大家都开助动车了,占的地方就大了。”当了将近30年的船工,顾春荣对船很有一番研究,“这艘船是尖底的,其实不适合作摆渡船,人站一边容易晃,渡船最好是平底船。”

除了遇上大雾、台风,海事部门发通知禁止航行外,渡船一年到头不停航。渡口另一名船工张振蓉是土生土长的南新村人,他和顾春荣两人轮换值班。

渡口每天最繁忙的时候是早上开航到八点半的大约三小时,村民过河去周庄买菜、买日用品、喝早茶或者上班。

在顾春荣的记忆里,五六年前,也就是他刚来的时候,最多一天要摆渡五六百人,“周庄古镇门票要100块,从这里过去基本上可以不用买票就进去。”他说,现在渡船平均一天跑四五十个来回,摆渡100多人,“坐船的都是相熟的村民。”

渡船带来的交通上的便利,也促成了金泽不少村民和周庄“跨省”联姻。“尤其现在五六十岁的那代人中特别多,”顾春荣说,“渡船夜里不开航,两边的人走亲戚也会觉得不方便,因为晚上不能留下吃晚饭,晚了回不去”——这让不少村民对造桥很期盼。

不过,因为周庄对古镇周边历史风貌保护要求较高,方案需江苏有关部门审批,造桥计划因此迁延多年迟迟未能实施。直到去年,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交通方面的互联互通成为基础保障。借着这股东风,去年8月,造桥工程终于启动,村民们多年的夙愿得偿。

竣工的新桥目前规定只允许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周庄那边要求造小桥,不要大桥,汽车不能上桥,还请了同济大学的工程师来设计。”顾春荣说,“村里一些老人看了之后觉得桥修得太陡了,以后过桥会吃力。”

值班的日子,顾春荣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按照规定,渡船每天下午五点十分停运,但通常都会有拖延,“有十几个村民在周庄上班,总要守在这里把他们都接回来。”随着新桥的竣工投用,顾春荣再也不用坐在渡口苦等了。虽然有些失落,但他更多的是高兴,“老的不去新的不来,再说了,桥也更方便大伙往来。”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黄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