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影视拍摄服务体系助推上海影视、旅游产业双发展-拍大片,你要的景这里都有

晨报记者 唐 玮

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电影节组委会为各国电影人推出了“跟着电影游上海”活动。各国电影嘉宾、参赛参展剧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代表,以及电影市场来宾等,参观了具有红色记忆、海派精神和江南韵致的城市景点,加深对上海的了解和认识。

开展“文旅融合”,向全球电影人推荐上海、了解上海,是本届电影节的一大创新举措。近年来,随着上海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上海不仅诞生了众多优秀的电影和电影人,也成为全国、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电影的取景地。随着来上海拍摄的电影越来越多,上海也正以更加多元的面貌呈现给全世界。

越来越多的取景地被挖掘

说起上海的取景地,最容易让人想到的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如东方明珠、上海中心,或者代表老上海风情的百乐门、和平饭店。近年来,随着入沪摄制组逐年递增,不少连上海人都不甚了解的取景地也不断被挖掘出来,新兴取景地逐渐涌现,也带动了上海旅游业发展。

许鞍华导演,周润发、斯琴高娃主演的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曾在河滨大楼取景拍摄,河滨大楼有“远东第一公寓”美誉,是上海曾经规模第一的公寓大楼,而对于河滨大楼的背景,很多人是在电影火了之后才有所了解。在上海一众古镇中显得低调的新场古镇,也是在李安拍摄完《色戒》后才名声大噪,随后成为不少民国戏的取景地。

《小时代》系列影片展现了泰晤士小镇、1933老厂房等地洋气的一面,这些地方成了网红打卡景点;喜马拉雅美术馆、上海科技馆等地出现在好莱坞科幻片《致命紫罗兰》、未来片《她》中,拓宽了外国观众对上海的了解。

电影中的上海,或现代或复古,或科幻或老派,正以更多元的面貌被更多人了解,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游玩,也向全国以及全世界人民展示上海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

2014年起,上海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每年推出一本《上海影视拍摄指南》,推荐上海影视拍摄取景地。2014年,《指南》推荐了99个取景地,今年已经发展到254个。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于志庆介绍说,除了目前庞大的旅游基地,郊区民俗村也有待开发,像金山的中国农民画村、崇明的江南三民文化村,既充满艺术气息又接地气,无论是展现田园风光的作品还是涉及农村题材的作品,都适合来取景拍摄。

除此之外,上海还有众多的文化场馆资源。这其中,既有展现厚重文化历史的博物馆如浦东的航海博物馆,又有展现不同艺术流派的美术馆如闵行的宝龙美术馆、黄浦的八号桥艺术空间,还有文艺青年最爱的书店如松江三联书店,既适合《博物馆奇妙夜》这样的奇幻作品,也适合《她》这类文艺片,还适合《咖啡时光》这样的爱情片。丰富的拍摄资源给各种题材的作品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三级化信息渠道提供便利

上海取景地的日益丰富、在上海落地的影视作品数量的增加,离不开上海拍摄环境的改善。

2014年,上海电影工作会议上颁布了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七条政策,其中第七条是建立上海影视设施服务一体化的机制,为此成立了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以协调在上海进行影视拍摄的事项管理以及政策咨询,去年以来,影视拍摄服务已经形成规范的标准化服务体系。

据于志庆介绍,协会为影视制作提供咨询类和协调类共100余项免费服务,包括政府沟通、拍摄协调、信息服务、人才推介等服务。

2015年6月,在市文广局的直接推动和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的具体指导下,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影视摄制服务机构区县工作站——上海影视摄制服务机构闸北工作站。如今,服务工作站已涉及上海16个区,延伸到街道,形成市、区、街道三级化的信息渠道。三级化信息渠道的完善大大提高了影视摄制服务效率。以前,光联系取景地的过程就要花上一个星期,现在,只要影视公司来到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报备,协会受理后,三天之内就能联系完取景地。

前不久,《我和我的祖国》来到上海拍摄,导演徐峥选定了康定路108号作为拍摄地点,但康定路108号当时已属动迁范围,无人居住,由建交委、动迁所、动迁所托管的企业新静安集团等多家共同管理,这让摄制组一时找不到北。后来,在静安区委宣传部大力协调下,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牵头开了协调会议,最终解决了问题,目前,影片已经进入布景阶段。

相信在未来,将会有更多影视公司来到上海拍摄,不仅可以带动上海影视产业发展,也为上海旅游业发展提供长足动力,从而实现优质内容与消费文旅的双向赋能。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唐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