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厨垃圾不出社区 虹梅街道底气何来?-除了大力推进源头垃圾分类,还有“秘密武器”——市民环保体验中心

晨报首席记者 李 芹

居民在源头将干湿垃圾分类,通过清运车的驳运,这些垃圾将抵达处理厂进行处理——这样的垃圾清运流程可能是最为广泛知晓的一种方式。不过在徐汇区虹梅街道,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与流程优化,清运的湿垃圾纯净度已达90%,日均处理餐厨垃圾近25吨,到6月底该街道将实现“餐厨垃圾不出社区”。

一个所辖5.9平方公里的街道,人口综合约30余万,究竟是什么样的底气让虹梅街道喊出了这样的“小目标”?答案就在虹梅街道市民环保体验中心。

既是处理场,也是科普场

从外表看,这个面积350平方米的建筑并不起眼,走进去却能赫然发现一处江南民居——特有的挑檐砖木结构、池水回廊等造景,让你很难想到这里日夜“吞吐”的是人们印象中臭烘烘、脏兮兮的湿垃圾。

这里,正是新近启用的虹梅街道市民环保体验中心。

体验中心的核心是4台垃圾处理设备,可以将湿垃圾通过一定的处理工艺,分离出中水、可用作生物柴油加工的油脂,以及饱含生物菌种的堆肥原料。在体验中心内的池水回廊中,就使用了这样的中水来养鱼,而在回廊一侧,使用菌肥培育出的茂盛植物也和一旁未使用菌肥所培育的稀疏植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虹梅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黄时告诉记者,虹梅街道辖区涵盖了漕河泾开发区徐汇部分的全部区域,人口总和约30余万,主要由来自22个居民小区约不到3万的社区居民、开发区3000家企业约28万左右的企业白领组成。因此,在垃圾分类上,也呈现出不同于其他以居民区为主导的社区特点。为了适应区域内人口构成的特点,依托环保体验中心形成了“一区三点”湿垃圾回收处理模式。

“一区”是指市民环保体验中心,该区域被相对独立的设立为4大块,即湿垃圾装卸点、处理加工区、油水分类装置和科普展示厅,显示了一个从餐厨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到资源化利用的全过程和完整的闭环系统。“三点”是指华悦家园、捷普科技和越界园区,都分别安装了湿垃圾处理设备,减少垃圾清运成本,就近处置湿垃圾。

“居民区每天产生的湿垃圾量在7吨左右,园区每天产生的湿垃圾在17吨左右,日均处理垃圾近25吨,基本实现‘自产自消’。”黄时表示。

天微环保正是为虹梅街道提供技术支持的企业力量,其负责人告诉记者,垃圾处理设备面积不大,处理过程不易挥发异味,根据计划,他们将在虹梅街道布点7台机器,日均处理湿垃圾的能力在30吨左右,可以实现整个辖区范围内的湿垃圾全处理。

除了实实在在地处理垃圾,这个神奇小屋还是科普场地,居民们可以看到湿垃圾如何变身肥料的全过程。

源头分类需要分得纯

传统的垃圾清运模式,是环卫工人从社区、街区、园区等收集湿垃圾,集中运到徐浦码头,再由市相关部门集中处置。依托市民环保体验中心,虹梅街道创新了湿垃圾清运流程,所有的湿垃圾都运到“一区三点”集中处理,改善了由长途运输及中转带来的垃圾渗滤污染,降低清运成本,提高了资源本地化利用效率。

那么,是不是买几台处理设备就能实现湿垃圾不出社区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只有湿垃圾的纯净度达到一定程度,垃圾处理设备才能实现无缝对接,完成后端的完美处理。而这一切的基础就在于源头垃圾的分类不但得分,还得分得纯。

湿垃圾纯净度,简单讲就是一桶湿垃圾里面,其它垃圾掺杂程度不能高于10%,这是确保生物有效处理垃圾的重要前提。无论是居民区与园区写字楼,干湿分离、破袋投放都要在源头完成,同时从清运到处置,保证每桶240升的湿垃圾必须达到90%以上的纯净度,这才使得最终的生物处理有了基础。

因此,除了创新清运流程,街道还引入了有效的管理手段,通过每天统计干湿垃圾的清运量,检测湿垃圾的纯净度。

要在源头实现减量

从2016年最早在惠工新村试点垃圾分类,到如今的成效显著——2018年,虹梅街道年均湿垃圾量增长了80%,干垃圾清运量下降20%,垃圾分类开始成为了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同年,虹梅街道创建成为了18个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之一。居民的共识,绝非一日形成。

一开始,有的居民不愿意湿垃圾破袋,认为太脏了;有的居民认为“定时定点”丢垃圾带了很多不方便;甚至有居民不断打“12345”市民热线投诉物业把垃圾桶撤了……面对这些看似个性实则共性的问题,通过每月的垃圾分类例会,逐渐形成了“一小区一方法”社区治理的解决方案。

有的小区设定垃圾分类“星级户、荣誉榜”,正向宣传鼓励垃圾分类好的居民,形成了示范效应;有的小区出台了“三不、五要公约”,成为居民共同遵守的“软法”;有的小区开展“每日垃圾分类投放清单记录法”等创新举措……最终,街道所辖的大部分小区破袋投放垃圾率超过60%,惠工新村破袋率达到100%。

另一边,园区的垃圾分类也同步推进。以捷普科技为例,这是一家每天有4500余名员工就餐的大型园区,食堂每天要向企业员工提供7顿膳食供应,餐厨垃圾产生的延续时间长、总量大。在开展垃圾分类的进程中,虹梅街道动员企业将垃圾分类融入原有内部管理制度之中。同时,企业在食堂内加派人手,从食品出灶到员工用完餐后的餐具回收,均由专人进行干湿垃圾的分拣,因此食堂湿垃圾的纯净度达到了90%左右。

而在其他小餐饮较多的地区,一种收运湿垃圾的专用电动车辆则不分昼夜地巡视,有店铺湿垃圾出现,运送车可在第一时间进行清运,基本消除了街边堆放垃圾的现象。

“垃圾分类的根本目的是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垃圾减量。”虹梅街道党工委书记蒲亚鹏说,《上海市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后,他们将不再局限于垃圾分类,更要思考如何提升本地化资源处理效率,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李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