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新泾丨在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感受田野文化的魅力

1993年时,新泾乡曾被国家文化部评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我在新泾镇工作的那些年,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田野文化”的魅力。

乡味浓浓的闹元宵活动

刚到新泾乡工作的第二年——1995年的元宵节,一场乡味浓浓的闹元宵活动就令我记忆难忘。那一年由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区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和区文化局、新泾乡联合举办了全区的“闹元宵”活动,主场就放在乡政府大院和乡文化中心广场,活动内容非常丰富。

元宵节当晚在文化中心广场前搭了舞台,简短的开幕式过后,舞龙表演、升灯仪式和树塔灯等新泾地区的传统节目陆续上演。当天一共树了9根塔灯,分别代表着新泾乡的9个村,广场上还有“明珠争辉”——300多盏手工制作的灯,配着猜灯谜的条幅。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在文化中心的电影院内,还举行着精彩的文艺演出,表演者有新泾乡的田野合唱团,有市音协的著名艺术家,还有武警金盾艺术团的演员们。这次的闹元宵活动组织得非常成功,也是新泾乡从上海县划入长宁区后“田野文化”的一次亮相和展示。

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团队支撑

新泾的田野文化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团队支撑的,当年就有四个协会和八支团队,包括艺术协会、书画协会、摄影协会、体育协会,以及田野合唱团、舞龙队、国乐队(江南丝竹)、沪剧之家、喜庆锣鼓队、文学创作队、象棋队。

我印象深刻的是田野合唱团。这支由乡镇企业和村里的姑娘们组成的合唱团可是非常辉煌哦。他们经常在乡里的各项活动中进行表演,她们的演出真是充满着田野的气息和青春的朝气,所有的团员们都身着蓝色白点的布衫,高低起伏的甜美歌声、抑扬顿挫的节奏……我特别喜爱那首《田园号子》:“撒拉拉孜哟、撒拉拉孜哟,撒拉拉孜哟乎撒拉拉孜哟……”当然她们唱的其他歌曲也很好听。

这支田野合唱团曾在1994年《上海之春》合唱专场中被评为“十佳歌队”;1995年去北京参加全国“企业之光”合唱比赛荣获一等奖;1996年代表长宁区在全市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75周年的阳光大地合唱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后来在2000年在“上海石化杯”社区文化大赛中又荣获一等奖。

田野摄影社也是赫赫有名,在乡文化站的组织下,一批摄影爱好者组织起来,经常开展采风活动,用他们手中的相机捕捉生活中的美,反映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新变化,反映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巨大变化。

我对《江南丝竹》也是情有独钟的,那时在曙光村的村委会里,有一批热爱民乐的老同志经常在那里排练,他们有时也会在乡里的文化活动中与沪剧队相互配合,表演一些传统的剧目,新泾乡的老百姓也都很喜欢沪剧。听着《江南丝竹》的琴弦之声,真是令人陶醉、令人梦里逍遥。

说到“田野文化”,还不能不提到新泾乡的西郊农民画。大家都知道金山农民画,却少有人知新泾乡也有西郊农民画。那时新泾乡喜欢画画的农民还真不少,当时西郊农民画的代表人物叫高金龙,在农民画上有很多的创作。现在为了保护西郊农民画不失传,新泾镇党委、政府还采取了不少扶持措施,扶持一些农民画的工作室,在中小学校开办一些农民画的辅导班等等,真希望这朵艺术之花能够得到传承。

田野文化的生生不息、灿烂绽放,除了(乡)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扶持外,基层的文化工作者也功不可没。我在新泾镇工作期间,就对当时文化站的站长胡敏豪、副站长张凤岐等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不仅是文化能人,胡站长的国画和文章、张凤岐的一手好字都在新泾镇很有影响力,那都是专业水平的;更钦佩的是,他们对基层的群众文化、对保留乡土气息的田野文化是孜孜以求、精心呵护,他们坚守在文化岗位,为田野文化的发展默默耕耘,这真心不容易,也值得许多人去学习。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