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医生也是发明家!中山医院医生们设计的6个优秀项目参加全国联赛

原来医生也是发明家!

“中国医学创新大赛-医院联赛”誓师大会近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

创新大赛由中国医学创新联盟主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为受邀医院之一,前期经过院内层层选拔,最终遴选出6个优秀项目参加全国联赛。 包括血浆miRNA肝癌检测试剂盒、基于自主创新理论的阿尔茨海默病国家一类新药研究两个展示项目,以及FuStar可调弯鞘、具有缓释抗凝药物涂层的起搏电极导线、高产和量产组织芯片制作技术、腹腔镜手术遥控动脉夹、新型多功能心脏卡线器、多模分子影像医师图像分析智能增强功能模块。

心律失常是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起搏治疗是部分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手段,电极导线是起搏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电极导线植入过程对血管壁或心内膜的损伤、术后导线随心脏收缩摆动损伤血管内膜或心内膜、以及电极导线在血管中对血流的影响、手术导致的高凝状态和导线的机械阻塞均易引起血栓形成、机化粘连和静脉闭塞,造成局部静脉回流障碍,如上肢或头颈部肿胀、局部静脉扩张、甚至肺栓塞、心衰、颅内压升高,严重危及生命,且导线拔除时易引起局部血管壁或粘连的心房壁或心室壁撕裂,是术中死亡或紧急外科手术的一个主要原因。对于预防导线血栓形成至今未有有效的措施。

中山医院心内科专家们透露,导线上如能负载缓释抗凝药物理论上能持久灭活局部的活化凝血因子,减少或避免导线局部的血栓形成,减少粘连、栓塞等并发症,有明确的临床意义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本项目研制出一种具有表面喷涂缓释抗凝药物薄膜的电极导线来替代现有的导线,以减少导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医生们将抗凝药物负载于一些可降解材料中,通过涂层工艺喷涂于电极导线的外绝缘层表面,抗凝药物可以在术后的6-12月内持续释放,防止局部的血栓栓塞。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相关政策的落地,医学创新备受关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视转化医学,先后制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专利工作管理条例》等制度条例,保障专利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并促进医学创新项目真正产业化。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每年申请专利约150项,共计59项专利成功转化,不但实现了领先科研成果“Bench to Bed”,而且营造了全院踊跃积极创新的良好氛围。

谈起举办比赛的初衷,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介绍,医学创新转化是衡量医院水平和支撑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设立这样的赛事,正是为了调动医生和医疗机构的创新热情,促进医院之间的良性互动,汇集医学创新领域的顶尖资源,解决当前国内医学创新转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助力创新项目的转化落地。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