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沪开幕-黄坤明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李强致辞

晨报讯 9月10日,以“中国与世界:70年的历程”为主题的第八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开幕式上致辞。黄坤明、李强为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获得者颁奖。

黄坤明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真诚相处、守望相助、命运相依,在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积极为世界作贡献。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推动近14亿人口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为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贡献中国智慧。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推动人类和平发展事业,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为增进各国人民福祉创造了新的机遇。

黄坤明表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面临共同风险挑战,需要我们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搭建更多沟通交流的平台,开展更多平等互信的对话,不断增进理解、凝聚共识,为中国与世界的互鉴共赢贡献智慧和力量。

李强指出,经过70年的不懈奋斗,中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上海是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缩影,浦东由一片阡陌农田变为高楼林立的现代化新城,从一个侧面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正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所拥有的独特政治优势,使中国发展动力更足、人民获得感更强、同世界互动更深,也必将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李强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进一步弘扬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希望与会嘉宾围绕本届论坛主题,发表真知灼见,碰撞思想火花,为中国、为上海新时代新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出席开幕式。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主持。捷克前总理伊日·帕鲁贝克在开幕式上作演讲。获得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的美国亚洲协会名誉会长卜励德,日本东洋文库研究部长滨下武志、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施舟人、哈佛大学荣休教授杜维明分别发表获奖感言。上海市领导周慧琳、诸葛宇杰出席。

潘岳、李君如、张道根、樊纲、卜励德、施舟人、郝福满等中外专家学者作了大会演讲。

世界中国学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政府新闻办联合承办。来自3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3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本届论坛。

卜励德

来中国至少60次;1972年,曾陪同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从事美国外交工作34年;担任美国亚洲协会会长12年;2010年3月,出版回忆录《中美关系中的“中国男孩”》;2011年以来,一直担任费城交响乐团中国项目高级顾问……

这种种标签,最终都落到了一个人身上——尼古拉斯·卜励德。9月10日,这位一路见证了中美关系发展的老人来到了上海的陆家嘴,参加第八届世界中国学论坛。

事实上,早在1995年,尼古拉斯·卜励德就第一次参加了世界中国学论坛,如今已是第五次参会。

从跟随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到与亨利·基辛格合作共事,于1973年设立了美国早期在北京的联络处。“我亲眼见证了中美关系数十年来的发展轨迹。”尼古拉斯·卜励德表示,正是这么多年见证了中美关系之间的起起伏伏,因此他始终对中美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他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无论你在意或者不在意,中国就在那里,而伴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最好的相处之道就是充分了解。中国太大,无法加以遏制;中美两国关系太过复杂,无法加以瓦解。我们打交道已经数十年,既彼此竞争,也相互合作,同时一起处理出现的严重危机。因此,双方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前行,重点应放在务实的解决方案上。

他说,国际舞台上,国家之间的关系总是处在变化之中,但中美的交往除了国与国之间,更多还有来自非官方或者民间的交往。说到这里,他还用冰山打了个比方。“国与国的交往就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冰山,现在似乎出现了‘危机’,但水面以下的交往仍然平稳有序,对我而言,这么多年,我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研究水面以下的问题,因此对于未来,我依然充满信心。”数十年来,我们一直在彼此竞争和相互合作,这将在未来得以延续。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复杂的,并非总是令人愉快,每一步都可能蕴含新问题。然而,这种关系具有生机和活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到目前为止,双方政府仍然默许非官方之间继续交往,从而避免让我们陷入严重的麻烦。两国政府开始意识到,正如前国务卿亚历山大·黑格所言,拳击场上最安全的时刻是双方抱住、紧紧抓住敌手,缠绕在一起反而让对方无法施加严重的伤害。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努力保持这种状态。

(晨报首席记者 李 芹)

滨下武志

日本东洋文库研究部长、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滨下武志强调,随着人类进入后工业时代,全球意识在不断增强,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创立一种新的平衡和循环。为了应对这一根本性变化,我们需要创建遍及全世界、打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网络。这样,我们就能把这一全球知识网络传给子孙后代,从而有助于在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实现更平衡的全球循环。(晨报记者 张 益)

杜维明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杜维明围绕“学做人”这一哲学议题发表获奖感言。

杜维明教授指出,儒家的精神人文主义必须关注四大议题:第一,个人的身体、心知、灵觉和神明如何融会贯通;第二,人与人之间,通过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如何形成良性互动;第三,人类如何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取得持久的和谐;第四,人心与天道如何相辅相成。

杜维明教授进一步强调,儒家所体现的仁道,是通过各文明的深层的对话,修正启蒙心态所突出的“凡俗的时代”,成为21世纪人类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源。(晨报记者 张 益)

樊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此次带来的是对于“发展悖论”与“发展要素”的思考。

处处落后,还要更快地增长,发展中国家怎么办?在要素结构的问题上处处落后,就需要寻找一些“发展的要素”,即一些可以在某些领域里获得竞争力的“相对优势”,实现经济增长的起步,并一步一步地改善增长要素的结构,实现持续的增长。

樊纲认为,所谓的“发展要素”简单归纳起来是三点:

第一,比较优势。劳动力便宜,就可以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获得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竞争优势,为落后国家挣得“第一桶金”。

第二,后发优势。后发优势讲的是作为后来者可以通过花钱引进受专利保护的技术,缩短研发的进程;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利用前人所积累的很多不受或已经不再受专利保护的大量的技术和知识,包括社会科学和管理学的知识,来加速发展;我们可以学到别人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我们可以少走弯路,节省试错成本,可以走捷径等。

第三,一个相对比较小的优势就是“本土优势”,指的是在世界市场一部分的本国市场,本土的企业、本土的竞争者在一定时期有一定的信息与文化优势。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这个相对优势的确存在,但起的作用不是很大。相对优势当中最重要的还是前面所说的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

他表示,过去40年来的“中国经验”证明,开放让发达国家的知识“外溢”到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要。“中国是一个新的案例。”中国的发展历程也是发展经济学理论的重要新素材,通过进一步开发,将使得经济学发展有新的内容。中国发展对经济学理论,尤其是发展经济学理论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谈及理想中的全球合作创新体系,樊纲表示,这需要各国之间互相合作,大家可以各自拥有独特的体系和技术,但同时相互兼容,而不是独立封锁,良性的竞争将更容易催生创新能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相互协作的体系会反过来作用于各国之间的良性发展”。

(晨报首席记者 李 芹)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李芹/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