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诗的感受力!臧棣:诗歌开启的是一个人对生命自身的美妙体验

 “细小的事物不该被贬低,被轻蔑,更不该以崇高的名义加以践踏。”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臧棣一直是被公认的一位具有开拓性和源头性的诗人。同时他也是一个长期致力于对当代诗歌的一个全方位、多方位考察的批评家。

近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诗人臧棣携新作品《沸腾协会》《尖锐的信任丛书》《情感教育入门》来到思南读书会,和诗人韩博、胡桑一起,与读者分享当代诗歌感受力的奥秘。

为细小的事物辩护

“臧棣诗系”收录了《沸腾协会》《尖锐的信任丛书》《情感教育入门》,严选自诗人在2000年至2018年间写作的系列诗。

■《沸腾协会》《尖锐的信任丛书》 《情感教育入门》 臧棣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本诗集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细小的事物辩护,让个人的生命更多地回到自身对生命的觉醒之中,回归对生存的独特体验之中。

臧棣认为细小的事物恰恰是构成生活最真实最确切的具体生命鲜活的体验。细小的事物不该被贬低,被轻蔑,更不该以崇高的名义加以践踏。历史的宏大建立在对这些细小事物的尊重之上。

 

■臧棣

臧棣认为诗的最根本的力量在于它能激发生命的觉醒。诗开启的是一个人对生命自身的美妙的体验。由于各种各样的生存压力,我们对世界的丰富性的认知,远远没有达到足以让我们骄傲的地步。大多数时候,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处在世界真相的边缘。甚至由于先入之见,哪怕对于身边非常熟悉的事物,可能都缺乏了解的机缘。

诗人为诗设定的任务:保持好奇的生命感觉,放低人生的姿态,从新的认知开始,通过对日常事物的重新观看,重塑我们的生命感受。

当代诗的写作发生了剧烈的转变

从1950年代开始,当代诗的写作发生了剧烈的转变。从崇高写作转入日常体验的书写,从高昂的基调转向基于生命观感的个性抒发,从书面雅语转向日常措辞……所有这些写作姿态的变异,从诗的想象力的角度去看,都呼应着当代诗的感受力的深刻变化。

特别是从1980年代开始,当代诗的感受力偏向于观察的精确,对日常生存的细节的机智的表达;在情感的锤炼方面,也越来越偏于警惕以往的诗意书写,诗的格调趋向反讽、冷峻。原来备受推崇的线性书写,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即兴、片段化。

臧棣表示,“我们都处在历史的情景中,或者叫它现代社会。现代社会最大的标志是,它非常讲究效率,效率意味着快,以前那种体悟的方式太慢了,如今快节奏在诗歌的感受力上造成了很多变化。”

以前通过很文雅迂回的文辞去表达世界的方式,变成用口语、在现实社会流通的日常语言,去更快捷传达现代中文思想情感,不要通过弯弯绕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当代诗歌用了很多内容比较直白的语言,其实理念就在于表达效率速度的追求。

 

■胡桑

胡桑认为, “我们需要重新跟世界相遇,重新获得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或者说感受力,而这个感受力不是跟以前我们所认为的诗歌的认知和感受力是不一样的。”

他指出,臧棣这三本书的意义就在这里。“这套诗系重新探讨了诗人如何与世界相遇,如何感知书写这个世界。”

 

■韩博

“中国古典山水诗最后回归到宁静,是中国哲学的结果,从功能上来说,它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我安慰。”韩博谈到,中国当代诗歌,不断地希望突破已有的边界,不是寻求一种自我安慰,而是探索一些未知的东西 。

他说,“臧棣的诗歌让我感到惊奇,有点像古希腊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的诗篇,以旁观世界的方式切入对话,类似孤独的喃喃自语,传递他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力。”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