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两三斤的早产儿数量增加!从医院到家庭,儿科医生们守护早到的宝宝

11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今天多个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毕业”的早产儿再次回到出生地。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曹云主任介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早产儿的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体重不到1500g1000g的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数量增加。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每年收治的早产儿达到3000例之多,其中将近500例是体重不到1500g的小早产儿。

医院过渡到家庭的早产儿照护存空白

据曹云主任介绍,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早产儿皮肤薄嫩,皮下脂肪少,体温调节能力差,抵抗力极弱,呼吸吞咽吸吮能力不协调,各器官系统发育未成熟,容易发生多种与早产相关的疾病。总之,早产儿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均较足月儿差,需要给与特殊的医护。

在发达国家已经提倡家庭参与式及新生儿个体化发育支持护理等模式,国际上也有大量文献报道该模式对于早产儿的远期预后的重要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家长们存在将医院“保暖箱当成保险箱”的心态。

曹云指出,不少早产儿家长缺乏相关知识,不知如何照护早产儿,觉得将孩子留在医院更放心,一些孩子为此要推迟出院一周左右。

但从医学专家角度来看这并不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因为早产儿本就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母婴分离,如果病都治疗好了,还是应该尽早和家人在一起,孩子需要和大人互动,家长的抚触以及视觉、听觉方面的刺激都会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而这在医院都是无法实现的,同时住在医院也存在发生感染的风险。

同样困惑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是,往往千辛万苦救治成功的早产儿回家后可能因为父母的不专业照护而前功尽弃。

曹云主任坦言,“在国内,目前大部分机构重视的是住院期医护人员对早产儿的照护,没有意识到父母对于早产儿更加重要,普遍缺乏对家长的关注,也缺乏延续性的理念,然而对于早产儿这一特殊人群,只有早产儿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才能够准确承担父母的教育任务。”

将早产儿喂养、出院过渡护理与实践课堂相融合

为此,儿科医生们不仅仅关注医院里的早产儿,同时开始关注早产儿父母的教育问题。

儿科医院将通过早产儿护理研究项目,将早产儿喂养、疾病预防、家庭式参与照护、出院过渡护理的理论与实践课堂相融合,向早产儿家庭宣传科学的家庭护理方法。

今天,由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贝亲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联手共同主办“关爱早产家庭,助力健康养育”早产儿日主题活动上,到场的早产儿家庭获赠了新书《早产儿家庭精细化护理指导手册——从住院到家庭的过渡》,主编胡晓静老师表示,希望这本书能通过多学科干预完善早产儿系统管理,为父母提供帮助,提高早产儿出院成功率。

为了将更多的科普知识传递出去,同时借助喜马拉雅电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健康教育频道正式上线。

此次国内首个新生儿健康教育语音频道,“小宝贝、大学问”早产儿科普栏目,将致力于患儿出院后的延续性科学照护。

栏目以新生儿作为切入点,就如何母乳喂养、夜间特殊照护、突发高热如何处置等问题为宝爸宝妈们支招。该专栏将定期邀请新生儿科专业的医护人员以及经新生儿科救治出院的宝宝家长参与录制,以飨听众。

同时该频道收入将捐献给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用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呼吸衰竭帮困专项基金,帮助贫困家庭的危重新生儿医疗救治。

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虹坦言,“我们希望能通过电波跨越时空限制,为听众朋友们就儿童疾病治疗、伤害预防、家庭照护、康复指导、健康管理等全人健康话题答疑解惑。将儿科医院多年来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健康知识更生动地传递给爸爸妈妈们,呼吁社会大众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康管理理念,共同参与孩子的健康守护。”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