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新活力,35载漕河泾焕新生


见到张怡时,她身穿一套休闲装,头发随意地用皮筋扎着,脸上除了口红,几乎都是素颜。

这是张怡在办公室中最常见的样子,可如果当天有接待任务,她会换上更正式的职业装,穿一双小高跟鞋,再画个落落大方的淡妆。

张怡从来没在这个环节上偷懒过,因为当她面对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来宾时,代表的是漕河泾开发区的形象。

2016年1月,张怡加入漕河泾总公司,在办公室担任公关接待一职。那个时候,她不仅成了正式员工中的“老幺”,而且还是总公司内第一名90后员工

张怡回忆起自己与漕河泾的故事,用了“缘分”二字来形容。

大约5年前,还在读大学的张怡曾每周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来这附近帮忙做项目。只是那时的她并没有想到,脚下这片汇聚中外高科技企业的开发区,竟会成为日后自己最熟悉的地方。

为了吸引更多新技术产业和大公司的入驻,近年来,漕河泾招募了越来越多像张怡那样的年轻90后。

新鲜血液的加入,给这片14.28平方公里的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也让成立三十余载的漕河泾拥有了“保鲜秘籍”

现在,张怡每每走在漕河泾园区,还是会偶尔想起当年与漕河泾初识的经历。“所以我走不掉了。”张怡这样说道。

总公司来了第一名90后

刚入职那会儿,张怡对这份工作很不适应。一方面,她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专业学的是编剧,起初对漕河泾开发区并不是很了解。另一方面,张怡身边几乎没有年龄相仿的同事,她不知道怎样才能融入这个新集体。

我觉得过来一下子什么都不知道,感觉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怎么办?张怡选择从提高业务能力开始。

在漕河泾总公司三楼,有一个名为“今日漕河泾”的展示厅,占地1300平方米,记录了开发区成立以来的前世今生。

那里是漕河泾最重要的对外展示窗口,同样,也是张怡平时来往最多的工作场所,她需要在这接待各地来宾,向他们讲解漕河泾的故事与经验。

刚入职那两三个月,张怡每天回家都会做功课,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先把各类名词都记住,再在一遍遍的解说中加深了解。有时,即便是没有安排张怡的接待工作,她还是会主动跟在一旁多听多学。

随着业务水平的提高,领导和同事们都越发信任张怡,但横在他们中间的隔阂,却并没有因此消除。别说开玩笑了,那时候,张怡连在办公室聊天都显得很拘谨。

好在,这种情况终究还是有了改变,不过到底是哪一刻产生化学反应,张怡一下子也说不上来。

应该是有很多这样被尊重的时刻,改变了头很硬的我。

张怡清楚地记得,有一回她在办公室汇报工作,末了领导说,自己特意去网上看了她在大学时参与编剧的作品,找了她的名字。刹那,张怡感受到的是理解、尊重与人情味。她没想到会有人记得,那不过是刚来时随口提过的一件事罢了。

那一刻真的是走心的,(我们之间)不只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一个个真诚的、鲜活的人。

当越来越多和张怡同样的90后,加入到漕河泾开发区的各个部门,这个大家庭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欢迎、接纳、并留住他们。

今年5月,漕河泾开发区举行了2019“活力漕河泾”体育文化节,除了组织包括篮球、足球、网球等体育比赛外,还开展了“漕河泾好声音”大赛和白领戏剧节等等。此外,园区还会不定期举办的交友派对、音乐会、内购会等活动,吸引到大批年轻员工参与。

精彩纷呈的业余生活,为漕河泾打造出一块朝气蓬勃的园区招牌。

一个不懂经济的编剧不是一名好公关

漕河泾开发区管理中心主任董申鹰说过这样一句话,漕河泾的35年,是靠服务起家的。这对身处办公室这样职能部门的张怡来说,感受更为深刻。

今年春天,张怡原本早早请好年假打算和父母外出旅游。然而就在出发前两天,她突然得知公司将有一场重要的接待任务,领导考虑再三,认为张怡是最合适的人选。

是按计划出行还是来公司上班?张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对她而言,旅游可以下次再去,但对漕河泾来说,每场接待都是重要且唯一的一次。

这样一种服务精神,是靠一代代漕河泾人传承下来的。张怡回想起一次工作培训的场景,当时有位领导做了几十页PPT,生动形象地向大家讲述漕河泾是如何从无到有,如何一砖一瓦地搭建,才能拥有今天这番成绩。

在张怡看来,这是一份不会改变的漕河泾精神。但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对他们这代年轻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张怡有一个很小女生的工位,卡通、小玩偶、和朋友的合照,一样都不少。然而就在她办公桌右侧隔板上,贴有好几张写着英文专有名词的便签条,这是张怡以防讲解时有需要,用来平时提醒自己的。

现在,张怡还在积极备考中级经济师,甚至养成了每天上网,关注各类企业投融资信息的习惯,这对于学艺术出生的她,着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为什么要自我施压?张怡打趣地说是“不想自己丢脸”,但在这份玩笑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名90后员工,对自己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对岗位职责的深度理解。

在漕河泾开发区,每月都会为职工举办不同主题的微课堂和大讲堂,小到摄影技术学习,大到行业专题讲座。这些,都是在为培养新一代复合型人才而做准备。

新生代助力漕河泾焕新生

在“今日漕河泾”的展示厅内有一面品牌墙,张怡指着墙上的企业Logo,略显自豪地说:“星巴克的华东区总部、强生的中国总部,都在我们这里。”

是的,还有麦当劳、3M、艾默生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企业,也都在漕河泾落地生根。

数据显示,当前在漕河泾开发区,汇聚了中外高科技企业3600逾家,其中包括130多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以新材料、生物医药、航天航空、环保新能源、汽车研发配套为重点产业,以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产业的产业集群框架。

沿着品牌墙往前走,是一片片不同产业成果的展示区。

比如摆在太空场景下的火箭模型,就是航空航天产业区;还有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区为此引入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张怡带我们来到智能家居体验区,那里的电视、冰箱、音箱等设备,全都依靠物联网技术联系在了一起。

那么多大公司和新产业愿意选择来这扎根,正是被漕河泾蓬勃朝气,以及走在时代前沿的形象所吸引。而之所以能保持这样的新面貌,与源源不断像张怡那样年轻员工的加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们在漕河泾开启了人生新阶段的篇章,也见证着漕河泾迎来自己的新生。

虽然我现在对漕河泾还不够了解,但我就觉得既然有人愿意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漕河泾,那么我相信它一定有它的魅力之处。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姜欣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