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小学生对非遗认知度不高,《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读本》出版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组织编写、陆建非教授主编并作序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读本》日前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非遗传承研究中心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编写了这本30万字的非遗基础读物。

2016年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课题组曾对上海10个区的15所学校150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向全社会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报告(2014-2015)》。此次调查发现本市只有16%的学校开展非遗传承教学。

问卷调查还发现大多数中小学生对非遗认知度不高,部分学生虽对“非遗”这一概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但对于非遗的具体内容,他们的理解却参差不一。调查发现,学生对舞龙(狮)、皮影戏、沪剧等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众非遗比较熟悉,而对于有着较强地域性的打莲湘、顾绣、徐行草编、崇明灶花等小众类非遗知晓率很低。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读本》意在创设文教结合的有效载体,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促进中小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有知识篇、场域篇、项目篇、人物篇4部分,共30万字,图文并茂,简洁通俗,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图书。

读本分为知识篇、场域篇、项目篇、人物篇。

知识篇主要包含非遗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行法律、规则、政策等。

场域篇重点介绍8个具有较高社会及历史知名度的文化空间,如大世界、南京路、城隍庙(含豫园灯会)、朵云轩等。这些场域有的是某些非遗的原生地,有的是某些非遗的集中展示和传承的再生地。

项目篇精选了25个非遗项目,它们都是上海地区正式进入国家级、市级名录的,还有为上海中小学生广泛参与、上海地区公众知晓度和接受度较高的非遗项目。

人物篇中介绍了12位传承人,均为技艺高超、影响力大、具有励志价值且颇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或传承家族。

读本简洁通俗、图文并茂,适合学生自学,或在教师指导下,边阅读,边研习。读本的正式出版,实属不易,其间就读本框架和选编内容等多次征求专家、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反复推敲,历经打磨。

读本的编写主体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年轻教师,他们以保护、传承非遗为己任,在学校管理、教学、科研工作之余,收集资料,采访调查,撰写修改,几易其稿,力求精益求精,出色完成编写任务。

陆建非教授介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自发式传递,无法应对当代传承危机的情况下,通过现代教育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培养非遗传承人,已成为世界的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指出“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进行传承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每个学生自小就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理解、认同“非遗”,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通过持续的接触和研习来深化认识,增进了解。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朱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