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堂课于漪老师都会用10个、20个小时准备”,这位“人民教育家”的坚守亮了!

每堂课于漪老师都会用10个、20个小时准备,即使在教了几十年书后仍然坚持每课写教案和“教后记”; 为了在课堂上做到“要言不烦、一语中的”,课后必留下自己的“废话记录”,反复自省改进;即使同一篇课文,她也绝不用同样的方法教第二遍。

昨天,上海市教育、科技传媒业学习“人民教育家”于漪事迹交流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于漪老师的孙女、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学院科研员黄音受邀参加本次活动。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调研员、特级教师陈爱平曾在于漪老师身边工作很长时间。她感受最深的是于漪老师的“大爱”——她爱学生,将自己的特级教师津贴全部用在学生身上,她曾背起生病的学生走了十多公里的路赶到医院;她也爱教师,她把每一个教师放到最合适的位置,以人为本培养每一位老师。

《上海教育》杂志编辑部主任计琳在工作中曾多次走近于漪老师和于老师身边的人。她说,非语文科班出身的于漪老师,为了实现“做一名好老师”的目标,白天站在窗外,看其他教师怎样上课;晚上啃着从图书馆里搬来的一厚叠参考书仔细琢磨,挑灯夜读到天明。在三年不到的时间中,自修完成了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

退休后的于漪老师仍然奋斗和实践在基础教育教师培育的最前沿。而少有人知的是,三十年前就有机构以高于于老师当时收入几十倍的年薪聘请她,而且只要一周去一两天,但于老师拒绝了。因为当时市里急需她参与培养年轻教师,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坚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范国睿提出,“不能一个教案教到底,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看学生。”当代教育者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创新:第一,因材施教,认识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难易度及教学方法上做文章。第二,以创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训练让学生有能力长久地、持续地应对这个快速发展中的世界。第三,要融通师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教师要目中有人,教育不能只是育分,更要育人。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