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和春运有关的过去和现在

晨报记者 殷 茵

日前,“启程·新春·团圆年”第十四届海上年俗风情展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行藏品、故事征集会。本届展览延续往届“衣食住”主题,以过年出行为主题,向大众呈现过年与“行”有关的传统年俗、时代风尚。

泛黄的火车票、列车茶水票,一字排开的地铁票、观光券……一张张老照片、一本本收藏册,一头牵着传统,一头连着现代,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年俗鲜活地“行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铁路人老管:最怕亲戚托我买票

“每到过年,我最怕的就是亲戚朋友托我买火车票。不是不想帮,真的太难了,我宁可请他们吃饭。”曾在铁路系统工作多年的管晓明,回忆起“春运难”,话匣子立刻就打开了。20世纪80年代,每年上海站的春运大厅就像一个大卖场,一般要开300多个卖票窗口,大家带着板凳、毯子,只为买一张回家的票。

除了买票难,他还例数着记忆中“春运”的四大难:一是候车难。二是乘车难。三是铁路职工服务难。四是铁路职工过节难。如今已经退休的他,将自己对于铁路的爱都凝聚在自己珍藏的宝贝中:火车模型、各类票证、火车时刻表、徽标、列车员不同年代的帽子、被子……这些藏品和他一起见证了中国铁路几十年的发展,也见证了春运的变迁。

公交人老张:春运调度是技术活

如果说铁路将离家的游子送回故乡,那么公共交通则是家门口迎来送往、拜亲访友的重要代步工具。

张建人曾在提篮桥电车二厂从事计划调度工作。他收藏有众多公交、轮渡票证及公汽、轮船模型,回忆起春运,他认为公交的辛劳丝毫不逊于火车。每到春运,他们就要把乘客从市内四面八方送到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火车站旁尤其要安排更多的公交车,还要配合火车站点接驳乘客,过去浦东公交车也不发达,没有隧道,只能靠轮渡。”

春节期间,上海的人虽然会少一些,但公交仍保持着春运之前的频率,以保证市民的正常出行。而年初一龙华香客多,到了初四初五初六,走亲访友结束,过去人们就爱带着孩子去逛上海动物园之类的地方,而今,自然博物馆这些新建成的科教场所则成为人们春节出行的热门场所。但去这些地方的公交已经不再热门了,因为这些地方一般都有地铁站点,越来越多的私家车也出现了。

刚从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轨道和公交总队退下来的张建人,因为常年在地铁执勤,对地铁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收藏了七八千张、三千多套地铁卡及地铁列车模型,以及与春节有关的地铁卡。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