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三年以后,这家医院专门一幢楼研究眼睛,包括青少年近视防控研究

12月12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临床研究院。据市一医院院长郑兴东介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研究院整合了4大中心。

值得关注的是,在市一临床研究院未来发展规划中,一栋占地10万多平方米、临床研究用地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大楼”将在202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届时,将整合研究型病房、眼病临床研究大数据中心、国际临床研究评价中心、上海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技术中心、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眼视觉与光学工程研究中心、眼部疾病生物样本库、眼角膜库等,促进学科交叉和产学研转化。

临床研究“国家队”开展多个创新项目

今年5月,市一医院眼科临床医学中心获批成为“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成为临床研究“国家队”的一员。 

“市一的眼科,有着创新的‘基因’。”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许迅教授告诉记者,“从在国内较早开展抗VEGF药物治疗黄斑变性,到引入视网膜病变治疗规范,再到近年来建立全国首个多中心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分子诊断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全国际眼科影像评估中心,不少临床研究的成果已经被纳入国际国内眼科诊疗指南和规范。”

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眼底病是近年来老年人群中第一位致盲原因,终身使用抗VEGF药物是目前的主流治疗方法。

不过,目前大部分抗VEGF药物药物都是进口的,价格较为昂贵,大部分患者难以坚持长期治疗,“失访率”超过80%。

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治疗眼底病1类新药重组全人源抗VEGF-抗补体双特异性抗体的临床及产业化研究”项目是近年来市一眼科中心牵头进行的科研创新项目之一。

据负责这一项目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孙晓东教授介绍,这一研究如能取得突破,将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个同时具有抗VEGF和抗炎效果治疗wAMD的双特异性抗体类新药。“我们希望通过激发医生的原始创新力和动力,为老百姓提供更经济、实用的国产替代治疗方案。”孙晓东教授说道。

除此之外,中心还在牵头进行抗VEGF治疗全国性真实世界登记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了解该疾病治疗反应性的不同临床表型,建立眼底影像、基因、代谢数据库,为黄斑疾病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同时,中心还牵头了3项Ⅰ期创新药物临床研究、3项Ⅲ期的国际多中心创新药物临床研究;与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社区筛查项目;牵头参与制定了青少年近视防范国家标准项目。

四大中心构建高标准、集成式临床研究院

据悉,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下设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综合防治研究、复杂性白内障诊治研究、眼表角膜病治疗研究、难治性青光眼诊疗研究、眼眶病眼肿瘤发病机制和精准治疗研究等六大团队。

另外,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研究院还将拥有疑难疾病精准研究中心、医用人工智能与医工交叉研发中心、临床试验与循证研究中心。

四大中心构建的高标准、集成式的临床研究院将以健康为中心、以疾病为纽带、以项目为抓手、以应用为导向,主要锚定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精准诊断等领域,通过发挥特色优势、打造融合团队、精准对接供需等一系列举措,构建衔接紧密、协同整合、服务临床、转化顺畅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

口腔及喉部微创手术机器人初见成果

随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研究院露面,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再度提速。

市一医院科研处处长祝延红告诉记者,目前医院形成了一支近百余人的专职医学科研团队,在眼科、泌外、消化、血液、心内科、麻醉等形成了20个N+X基础-临床融合团队。 

仅在今年,医院就与原能细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等细分领域业内头部企业,在细胞治疗、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和微创技术等方面建立了深度合作。

医院还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协同合作,建立医用机器人、先进医用材料联合研究中心。

市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董频教授为项目首席与上海交通大学机动学院等团队共同获得的科技部“支撑喉镜管腔内自进化、口腔种植专用手术机器人研发及评价改进研究”启动于去年7月,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中唯一一个口腔及喉部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项目。一年多后的今天,这一项目已初见成果。

记者在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院里见到了这台研发中的机器人。据介绍,它能根据不同手术部位的需要,完成病变组织精准咬切、电凝吸引、深腔空间缝合打结、射频、激光多种刀具治疗、精确牙科种植等动作,该机器人还融合了三维实时图像监控系统,通过基于虚拟手术空间与增强现实的引导定位系统,建立全方位全手术过程的安全系统。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