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十六年的白酒,他收到了一张“喝酒罚单”!食管癌术后5年生存率63%

十年前,64岁的张老伯接到了一张喝酒罚单”:严重食管癌,未转移淋巴结!十年过去了,张老伯成功战胜了食管癌,和健康人完全没有两样!

113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数据显示,肿瘤医院胸外科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63%,其中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更是达到73%,远高于国内外前沿水平。

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透露,我国食管癌病例数约占全球50%90%的食管癌为鳞癌,且50%以上的食管癌患者在发现时已经出现了多区域部位淋巴结转移。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癌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手术患者的5年生存率要比有淋巴结转移的手术患者高10%以上。

他终于还清了这张喝酒罚单

“我的食管癌应该是喝酒喝出来的!”张老伯得食管癌前喝了十六年的白酒。每天无酒不欢的他每天中饭喝酒二三两,晚上喝白酒四五两,“吃饭可以没有菜,但是不能没有酒。”

但是,有一天张老伯突然发现酒喝不下去了,饭菜也吞咽不下去了。

在肿瘤医院的一系列检查后,专家们诊断,张老伯得了严重的食管癌,幸好淋巴结没有转移。进行外科手术后,张老伯痛定思痛和酒告别了。幸运的是,手术后,张老伯就告别了食管癌。十年过去了,张老伯没有复发,意味着彻底还清了这张喝酒罚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彻底告别食管癌。

陈海泉透露,食管癌诊疗技术正在不断优化,确保食管癌的手术安全性,显著提升了食管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长期生存,推出食管癌治疗“上海方案”。

国内首次阐明早期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

得了食管癌以后,是不是有淋巴结转移非常重要。

陈海泉教授团队通过对国内外最大样本量的中国人群食管鳞癌的数据研究发现,食管癌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该项研究纳入1361例食管鳞癌患者,分析数据显示,38%的食管鳞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集中于胸腔,29%的食管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集中于腹腔;与既往认识不同,上纵隔范围内淋巴结也是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发地”,超过18%的患者发生该区域的淋巴结转移。

“在既往的食管癌手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单纯依赖于术中病理,而忽略了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特性,进而存在隐患遗漏的可能,增加术后复发风险,”陈海泉教授表示,“本项研究首次以详实的数据阐明食管外科手术需要进行‘包含上纵隔范围在内的彻底两野淋巴结清扫’,也为食管癌手术的规范开展提供了‘上海标准’。”

“右胸入路”手术效果更佳,5年生存率提高10%以上

手术切除是根治食管癌的主要方法。

而在食管癌手术中,在胸壁建立“通道”是接近深藏胸腔的食管的首个步骤。在传统食管癌手术中,在患者左胸建立“通道”的 “左胸入路”术式由于仅需一个切口且操作相对便捷,因而被开展普遍;相比之下,“右胸入路”术式通常需要在右胸和上腹部开两个手术切口,不少医生有“切口多,手术风险大”的顾虑。

然而从解剖学位置来看,相较于“右胸”手术,“左胸”手术由于胸腔上纵隔淋巴结清扫困难而清扫范围不足,极易给患者后续复发、转移埋下“祸根”。

两种手术“入路”方式各有优势,究竟哪种手术方式更好?

长期在医学界存在诸多争议。 陈海泉教授团队在2010年开展了一项纳入300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研究证实,在食管癌手术中“右胸入路”手术更有优势。在这项研究中,陈海泉教授团队对随机入组的150例“右胸入路”手术患者和150例“左胸入路”手术长期追踪随访。最终数据显示,右胸组3年的总生存率和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74%63%,而左胸组分别为60%53%,相差达10%以上。

陈海泉教授表示,“右胸入路”手术患者明显的生存获益在于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方面更加彻底全面,即淋巴结清扫的获益远大于切口少的获益。该项研究也给了食管癌领域长期以来争议的问题给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右胸入路术式是治疗胸内中下段食管癌的最佳术式。

食管手术是目前创伤最大、风险最高的外科手术之一。在食管癌切除后,需将食管残端“接起来”(即吻合重建),但由于食管本身构造和处于胸腔的特殊位置,导致手术难度极大;此外,术后并发症“食管瘘”的风险更是让诸多食管癌患者闻之色变。

能否缩短食管吻合的路径,来降低食管癌手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陈海泉教授团队发现胸骨后吻合重建方式是目前最短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改良吻合技术,确保将并发症发生风险降至更低。”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 王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