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问-新时代中缅胞波情谊如何书写?

晨报首席记者 顾文俊

“胞”是同胞,“波”是伴,“胞波”(兄弟)是千百年来缅甸人民对中国人民的亲密呼唤,也是两国之间的独特称谓。60年前,中缅友好协会副会长赵朴初在《访缅漫记》中热情洋溢地记录了欢乐祥和的中缅情谊。彼时的中国刚刚和缅甸解决了困扰双方已久的边界问题,用“胞波”二字形容中缅邦交关系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如今,中缅建交走过七十年,两国外交层面的胞波情也已历经一个甲子,如何赋予这份宝贵的传统情谊以新的时代内涵?两国人民如何走得更近?今天,中国国家主席时隔19年后的再度访缅将为我们带来答案。

《顾问》本期访谈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许利平

东南亚问题专家 宋清润

首访缅甸 并非偶然

顾问:中缅“胞波”情谊显然是一种传统友谊。事实上,这种友谊跟世界上任何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一样,有过热络也有过低迷,这一切都受到了各自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今天,当我们回首中缅建交70年历程,有哪些经验值得被提取?

宋清润:两国七十年来的实践在世界上树立了大小国友好相处的典范,首要的经验是,国家之间无论国力强弱、地位高低、体量大小,都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处。这种精神在双边关系方面,最显著的是体现在上世纪60年代,我们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缅甸也由此成为首个与中国通过友好协商签订陆地边界协议的国家,这一案例成为国际社会的典范。其实,缅甸与中国的友好相处从新中国建国伊始就已经开始了,它是首批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当然,中缅关系能保持长期友好稳定也得益于两国全方位的合作,首先是两国高层长期积极引领,比如周恩来总理就曾九次访缅,缅甸领导人吴奈温也曾十二次访华,成为国际交往史上的佳话。习主席本人也曾于2009年以国家副主席的身份访缅,证明中国对缅甸的高度重视。除此之外,两国民众之间的交往也比较密切,千年胞波情在新的时代有新的意义。近几年,中国向缅甸受洪灾、地震、冲突影响的地区提供了各种援助,包括修建地震中损毁的佛塔,给学生提供奖学金,援助学校,新建医院等等。随着中国提供的奖学金越来越多,来华接受本科生、研究生、职业教育的缅甸留学生也越来越多,他们成为新时代中缅关系的友好使者。

顾问:基于对传统友谊的弘扬,习主席今天访缅。此次访问不仅是新年首访,也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19年后再度访问。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主席今年首访选择缅甸?缅甸在今年中国外交工作中会占有多重要的位置?而过去的19年,中国国家元首从未访缅,是有特殊原因还是正常现象?

宋清润:首先,建交70周年是中缅关系的重要年份。与此同时,中国长期把周边作为外交首要,而东盟又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而且,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中缅合作相当密切,并且在持续发展中。主席新年首访缅甸,充分显示他本人和中国政府对周边外交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东盟关系的高度重视。

许利平:2020年,中国和周边好些国家都将迎来建交70周年,包括和印度、越南、印尼等,习主席访问缅甸等于也是拉开了今年与众多国家庆祝建交70周年的序幕。而缅甸也确实在我国周边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当前中美贸易争端、大国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周边既是我们和平崛起的重要依托,也是我们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中缅关系则是我国周边外交的重要代表。过去19年之所以中国国家元首不曾访问缅甸,跟缅甸政局不稳有一定关联。缅甸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其战略价值,成为众多大国的博弈之地,以至于前阵子中国在缅的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受到搁置,这种种原因都使得我国领导人出访缅甸的时机并不很成熟,而此番习主席访缅恰恰迎来了两国提升关系的历史时刻。

千年胞波 崭新篇章

顾问:习主席在临行前对缅甸媒体的署名文章中写道:推动中缅关系迈入新时代,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两国人民心中落地生根,让中缅互利合作释放更多惠民红利,让胞波情谊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按照您的理解,续写千年胞波情谊的新篇章,我们应当抓住哪些机遇,攻克哪些难题,弥补哪些不足,拓展哪些空间?

许利平: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中华民族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接下来,我们要向第二个百年目标(2049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奋进。对缅甸而言,正在经历的转型时期迫切需要局势稳定和国家建设。发展是两国共同面临的任务,以发展为导向开展合作,是新时代我们续写中缅胞波情谊的大机遇。习主席此访可能会就中缅经济走廊签署一系列协议,而协议的真正落地也是两国发展关系的机遇。中缅胞波情谊并非一帆风顺,不排除未来还会有一些障碍和阻力,比如说缅甸的国内和平进程能不能顺利推进,如若没有和平,稳定和建设也都无从谈起。既然是邻居,缅甸的和平对双方的合作也就非常重要。另外,还应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大国的干扰因素对中缅未来关系发展存在影响。第三,还得观察缅甸自身的政治转型是否成功。

顾问:尽管“胞波”一词是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独有的称谓,但是对“胞波”二字的运用也经历了从民间到官方的一些转变。今天,我们希望中缅胞波情谊更加深入人心,也就是要夯实民意基础,互利共赢是不是促进“民相亲”最好的办法?

许利平:胞波情谊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两国人民的心中确已深深地扎下了根。但是,近些年来,两国可能更多的是在官方的交往方面做得比较成功,民间的交流显得相对薄弱一些。未来应当深化双边人文交流,让更多的务实合作成果惠及两国的百姓,通过文化交流和旅游交流使两国人民的心走得更近,因此,2020年,中缅把文化旅游交流年作为主题年的活动,也将其作为中缅建交70年的重要品牌。

宋清润:“胞波”喻意一母同胞的兄弟,缅甸人只把中国人称为“胞波”。近些年来,通过政治交往、经贸合作、民间交流,中缅互利合作也的确取得了成效,相互积极的认知越来越多,更多缅甸人也认识到,中国是真朋友,真心帮助缅甸发展、脱贫,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生活福利。未来双方在经贸方面肯定还会加强,在民心交流和人文交往这方面也会加强,在澜沧江-湄公河等国际多边机制中的合作将更加推进,而“胞波”二字其实无论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得到了高度认可,这些都是好的迹象。相信习主席此次访问将会达成更多合作协议,并且加深政府之间、政党之间、媒体之间、民众之间、不同机构和人员之间的友好关系,在新的时代结出新的硕果。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顾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