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入闵行“非遗”名录 丁文军“孤本”中发现失传的第五路

昨天下午,闵行区武术协会年会在武悦堂举行,同时庆祝武悦堂“陈氏太极拳”成功入选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熟悉武术的朋友一定知道,“陈氏太极拳”历史300多年,为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著名拳师陈王廷,改编自戚继光的戚家拳发展而成。鉴于早期的“陈氏太极拳”只在陈家沟陈氏子弟内部传承,随着时间推移,很多拳、械套路均已失传。如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的,也只是陈氏太极拳的一路(83势)和二路(78势)。

而武悦堂此番申请的闵行区“非遗”项目,是陈式太极拳十三式一、二路之外的第五路。堂主丁文军称它经历了“三次失传、三次抢救”的涅槃,是“中华武术的活化石”。“解放前,陈照奎(陈氏太极拳第10代传人)在北平教拳糊口,日子过得并不如意。上海就引进他到体育宫当顾问,派我父亲照顾他生活起居,同时跟他学拳,把他的动作记下来,便于将来成书。”

 丁文军的父母皆为习武之人,双双夺得过第一届全运会武术冠军。父亲丁金友有过目不忘的好本事,他被委以重任,和陈照奎一起生活了6年,也学会了他的“陈氏十三式第五路”。

1937年,时任北平国书馆校长的许禺生(拜师陈氏太极拳第9代传人陈发科)的太极拳著作,是迄今唯一记录“第五路”的书籍。“这本书的孤本,就在我家里。许禺生在书中也解释了自己记录拳谱的缘由:陈氏太极拳保留下来的就两种,一种是十三式的首路(现统称一路);还有一种炮捶拳(现统称二路)。其余就没有了,二三四路我也不知道,第五路趁我记得我要把它写下来。”

这边,丁文军恰巧早年跟父亲学过这套拳。但当时也不知道叫什么,第几路,就知道是陈家沟的拳。直到最近上海的杨门弟子唐才良找出文献、早年的往来信件,理清楚这套拳的来龙去脉,丁文军才发现自己“刚好会练这56个动作”,那就不能再让它遗失了。

于是,武悦堂将“陈氏太极拳十三式第五路”,申请闵行区非遗代表性项目。经过一年审核,顺利通过。“历史超过100年、传承脉络清晰,有拳谱、有相关文献佐证就可以申请了。”丁文军慨叹,父母这一辈纯技术流,还没有保护传承的意识。“到我这一代不能把它遗失了,今年我们还计划申报上海市的非遗项目。”

太极拳(陈氏)代表性传承人丁文军(上图)

十三式第五路单独申请“非遗”,动作风格肯定是要和一二路有所不同。丁文军介绍,五路太极拳的最大特点就是动作小,难度大。拳架中正,拳走低架,胸腰折叠,手法多变,精于闪、战、弹、抖,擒拿等小动作,技击功能保留得较多,拳偏刚、发劲比较猛烈,体能锻炼强健,是一种能健身防卫、技击性较强的传统太极拳。

至于“非遗”项目如何再传承下去,作为传承人的丁文军表示,父母一辈就拒绝“拜师学艺”这一套,谁想来学都可以。他也会在武悦堂的会友中选择能力强的,来做下一任传承人。至于发展,他更有不同父辈的见解:“我要把武术做成一种时尚的标志。现在太极拳在国内变成了老年人的代名词,殊不知所有的MMA(综合格斗)的师傅就是李小龙的截拳道?”

风靡全球的WWE(美国职业摔角),曾派选手上门跟丁文军学中国功夫,他们的经营模式也让丁文军很受启发。“我计划办一个中国版的WWE,选手穿上清朝、明朝的服装,按照剧本排好的上去演。花拳绣腿,演得好就有人喜欢。”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王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