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情绪波动,孩子心情像过山车,怎么破?试试心理专家的4个建议

“我最近不知为什么,特别容易发脾气,情绪也一直低落,偏偏孩子又快要青春期了,每天宅在家里火气也大,动不动就吵架,烦死了!”一位初中生家长的感慨,引发许多共鸣。

周到君发现,疫情持续以来,不少家庭正有“情绪危机”的苗头诞生。对此,心理专家建议,调整认知,跳出思维怪圈。

初中生每天心情像坐过山车

小文是虹口区的一名初二中生,疫情爆发期间,他绝大部分时间都居家不出,每天只能通过手机、电视等渠道了解疫情的进展。

虽然生活平静,但每天看着微信朋友圈里大量信息,小文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忐忑不安。时而为疫情防控取得进展而高兴,时而又为确诊人数攀升而忧心;时而为众志成城支援湖北而感动,时而又为某些疫情中暴露出的自私作恶而愤怒,小文觉得,自己的心情一天里要上上下下好多回。

特别是当得知自己所在城市又有新增确诊病例时,他就开始想象自己是否在某个场所和某个病例“擦肩而过”,或者自己父母出门买菜的时候遭遇了“传染源”。而且这两天自己还有咳嗽、咽痛、鼻塞的症状,更是增加了小丁的焦虑情绪:自己如果被感染了该怎么办?如果自己全家都被感染了该怎么办?

由于又处于青春期,宅家不出,小文觉得每天像有一团无名火在胸口燃烧,动不动就会和家人发生口角,对学习、娱乐也都失去了兴趣。他甚至担心自己是不是出现了心理疾病,需要进行治疗。

心理专家:四条建议,守护疫情时期心理健康:

第一,不要在睡前大量浏览信息

对此,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沈之菲)名师工作室成员谢怀萍老师表示,这段时期,类似小文的情况并不鲜见。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大人或孩子感到慌张、焦虑,都是很自然的事,但过分担心则无必要。

首先,“心病需用心药医”,在抗疫的特殊时期,对于疫情的关注和恐慌是正常的现象。建议家长和孩子尽量关注官方平台发布的权威信息,主动关注简单易懂的信息,减少未经证实的信息输入,促进理性思考。谢老师特别建议,不要在睡前大量浏览信息,合理作息。响应国家号召,做好力所能及的个人防护。

第二,给自己列一个令自己愉悦的 to-do list ,并执行它。

平时,孩子一定知道做什么事情能令自己开心。在这个超长假期,建议可以做一些平时非常想做却没时间做的事情,例如玩一些不费脑子的小游戏,刷一部平时因学业繁忙而没空追的网红剧,享受与爸爸妈妈一起宅在家的美好时光,帮他们做做家务,通过网络与朋友交流,劳逸结合地复习功课等,不要让自己太闲,适当转移注意力。

第三,调整认知,跳出思维怪圈。

人在陷入思维怪圈时,往往容易忽略事物的多面性,倾向于将思维聚焦于负面结果上,例如:“我嗓子痛了,偶尔还咳嗽,我是不是感染了病毒,要不要去医院?如果我中招了,会不会完蛋?”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再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担心的问题是实际存在的吗?”“秋冬季节本来就是感冒高发期,此时去医院妥当吗?”“如果真的发生了担心的事情,我可以做什么应对它?”

如果居住地离疫区较远,相对而言感染的几率较低,不必过于担心焦虑。此外,还可以查阅权威机构发布的自检指南,使用可靠的就诊方式,等等。

第四,尝试各种身心放松法。

焦虑情绪袭来,感到坐立不安时,我们还可以尝试着伴随音乐做一些放松身心的小练习,如腹式呼吸法、肌肉放松法、“蝴蝶拥抱”、正念冥想等。这些练习可以有效放松我们紧绷的肌肉,缓解焦虑的情绪。

附:心理状态快速自查

如果你或你的亲朋好友有下列感受,无法消除,并持续超过 2 周,请尽快寻求帮助。可以拨打自己所在区域的心理援助热线,也可以找自己的心理老师哦。

1. 害怕,无安全感,担心灾难降临。

2. 感觉无助。

3. 对周遭的事物丧失兴趣和动力。

4. 睡眠和饮食状况变差,如失眠多梦、早醒、食欲不振。

5. 人际退缩,不愿与他人交谈。

6. 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