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心安,这间生鲜小店春节没关门

【编者按】

1月24日,上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采取最严举措,细化落实各项联防联控措施,坚决遏制疫情扩散,切实保障市民健康和城市公共安全。“宅在家,少出门,不聚会,不去人群密集场所”,成了上海市民“闷”死病毒,防范疫情扩散的战“疫”方式。当大部分市民响应号,窝在家里战“疫”时,一些市民为了保障他人的需要,这一个月,依然奋斗在各自工作的岗位上。在这场全民战“疫”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坚守岗位、陪在我们身边!

晨报记者 倪 冬

浦驰路285号好邻家生鲜店的一天,是从早晨6点钟开始的,会一直忙到晚上9点多。

今年春节期间,好邻家生鲜店一直这样开着。因为这家店的照常营业,闵行区世博家园十几个街坊的居民不用为买菜发愁。

“现在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有这样一家菜店一直开着,我们就可以老老实实窝在屋里厢,不用为吃的东西担心,也不用大老远跑到大卖场去。”一位街坊阿姨说。

生鲜店最先亮起了灯

2月19日清晨不到6点钟,天还没亮,闵行区浦驰路上空荡荡的,偶尔能看到一两辆公交车开过去,一辆出租车停在路边停车位上,亮着绿色的空车顶灯,司机正躺在车里休息,马路两旁的商铺都还关着。

这时,浦驰路、江园路路口的好邻家生鲜店,最先亮起了灯。

“今天开门晚了。”生鲜店老板娘童云说,平时5点半就开门了。因为戴着口罩,看不清童云的脸,但从她说话的声音里,能听得出她是笑着在说话。

童云说话时,一直没停下手里的活儿,她和另外5名员工正忙着整理刚刚批发来的新鲜蔬菜、面食、豆制品和肉类。

“昨天卖1.28元/斤的矮脚菜,今天进价涨了一些,要调整到1.38元/斤。”

童云根据当天进菜的价格,在收银系统逐一调整。

就在童云调整菜价时,两名女员工用手推车推着9筐面条、年糕和馄饨皮进来了。

“上海人喜欢吃面条、年糕、小馄饨,还有豆制品。”童云说,每天一早,就会有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来买,他们必须尽快把这些东西分成小袋,供人选购。

以前,一早买面条、年糕都要排很长的队,现在因为要防控疫情,很多人出来一趟都会买很多菜备着,两三天才出来采购一次。”

当两名员工忙着把面条、年糕和小馄饨皮分成小包装时,童云自己推着手推车,又运进来5塑料筐豆制品,有盒装的嫩豆腐、五香豆干和豆腐皮。

“今天又没拿到素鸡!”童云一边麻利地把豆制品放进冷藏柜,一边清点核对豆制品的种类和数量。

与此同时,肉食摊位和水产品摊位上,两名员工也在各自忙着整理货柜。

“买好赶紧跑,待会人要多”

6点半,生鲜店迎来了第一波顾客。

“来一根排骨,帮我把骨头斩一下。”一位老伯径直来到了肉食摊位前。

“再来一块咸肉。”老伯说,“赶早来买点咸肉、冬笋,做腌笃鲜,等会人就多了。”

这位老伯就住在旁边的世博家园九街坊。他说,春节期间,多亏了这家店一直开着,出了小区门就能买到新鲜面条、蔬菜和肉类。

就在老伯买咸肉时,另外几位爷叔、阿姨正在等着买小菜。

“今天,小菜多少钱一斤?”一位爷叔问。

“1.38元/斤。”理菜的服务员回答。

“比昨天贵了嘛!”爷叔说。

“贵了一毛钱,因为拿菜贵了。”服务员解释。

“为啥小菜还没弄好呀!待会人要多了。”爷叔开始催了。

“伊拉(他们)忙得来不及。”旁边戴着红色绒线帽的阿姨帮忙解释。

“现在是非常时期,买好赶紧跑,待会人要多了。”一位爷叔说。

在这位爷叔看来,这家300多平方米的生鲜店,更像一个小型生鲜超市,几乎能买到所有烧菜做饭的原材料,“蔬菜差不多有100来种,山药就有3种,芹菜也有3种。”

早上8点钟,忙活了2个小时后,童云终于有空喝一口水。

忙起来就这样,连早饭都没时间吃。”童云说,因为当天开门开晚了,估计理菜就要忙到9点多,“饿的话就去旁边买点早餐吃”。

原本,童云生鲜店的对面就是一家巴比馒头店,买早点很方便,但因为受疫情影响,这家店到现在都没能开门。

“这里没关门,老好了”

早晨10点多,生鲜超市里的人多起来了,一对30来岁的男女站在店门口等候,看样子是一对夫妇。

“等人少一些,再进去买。”女的说。

看到蔬菜摊位前人少了一些,男的才进门去挑菜。

“这两种土豆,价格一样吗?”男的问。

“不一样,一种是普通的土豆,一种是黄心土豆。”服务员回答。

“因为疫情的缘故,现在很多饭店都没开,很多小年轻只能自己买菜做饭吃。”

童云说,今年的春节与往年不太一样,虽然生意没怎么受影响,可能比往年春节还要好一些,但总归有些提心吊胆,大家都怕被传染,所有人都戴着口罩。

她说,以前,很多熟识的街坊邻居来买菜,都会聊聊天,但今年大家都戴着口罩,见面也只是打个招呼。

“大部分人都是两三天或三四天才出来一趟,买菜时速度也很快,挑好就走,一点也不耽搁。”童云说,以前买小菜都是几块钱、十几块钱,现在很多人一买都是几十元,甚至七八十元。

“老板,今天没素鸡啊?”一位戴着黑色鸭舌帽的爷叔问。

“今天没有,这几天都没拿到货。”童云回答。

“我今天专门跑来买素鸡的。”鸭舌帽爷叔一边说,一边挑了小青菜和芹菜。

“给我两根小葱,有哇?”付钱时,鸭舌帽爷叔问。另一名收银员麻利地拿着小葱放进了袋子里。

“我把菜先摆在你这里,我先去兜兜,看看其他店开了没。”鸭舌帽爷叔付完钱后,把小菜放在了收银台边上,然后自顾自出去兜一圈。

“来我们这里买菜的,都是周围的街坊邻居。过春节那几天,很多来买菜的人都说,‘这里没关门,老好了’。”来自安徽的童云,学着街坊邻居讲上海话,口罩上方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下午,买菜的人比上午要少很多,童云和员工们能稍微轻松一会。

“以前,我们店差不多要开到晚上10点多,因为很多人下班后还会来买一些菜。但现在受疫情影响,晚上来买菜的人很少,马路上空荡荡的,所以9点多就关门了。”

童云说,她现在最大的期待就是“疫情尽快过去,一切尽快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