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真的不再考虑“群体免疫”

晨报首席记者 顾文俊

短短数日,王储、首相、卫生大臣接连被确诊,英国的疫情令外界震惊。牛津大学研究团队关于半数英国人都已被感染的估计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担心,但是,在此基础上盛传一时的“群体免疫”论,随着首席科学顾问遭到严重质疑,似乎已销声匿迹。英国防疫究竟有没有一条准绳?民众是否已人人自危?自我隔离在唐宁街10号的约翰逊首相真的无所作为?

《顾问》本期访谈嘉宾: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崔洪建

剑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曲蕃夫;英国某高校数据分析师 朱川燕

人人自危?

顾问:连王储和首相都未能幸免,英国社会是否到了人人自危的境地?现在首相约翰逊指定外交大臣作为临时首相的备选,但是,假如几位大臣也接连确诊,英国政府能否正常运行?

曲蕃夫:人人自危还谈不上,但是,增强意识是一定的,英国人已经最大限度减少外出,而且基本上杜绝了社交,即使出门买生活必需品或者出门锻炼,也会自觉保持2米距离,有条件的人外出也会戴口罩。超过两人的公众聚集会被警察驱散。媒体的报道看上去还算平和,在重大国家危机面前,主流媒体暂时都减少基于党派倾向的攻讦。根据最新民调,约翰逊政府的民意支持率大幅上升,超过7成民众对其抗疫政策表示满意。英国政府完全可以正常运作,首相目前仍亲自主持工作,外交大臣代理的情况只有在首相“失能”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顾问:疫情之下,各国社会秩序都面临相似的问题,比如生活物资抢购、假新闻阴谋论传播。最近,英国社会出现了哪些乱象?民众居家防疫都在做些什么?

朱川燕:囤积是各国通病,英国前几天也一样,尤其是“群体免疫”论的传播造成厕纸被一抢而空。但在卫生大臣做出澄清之后,气氛有所缓解,超市控制流量,人们去购物也都安静排队,这让我感到吃惊。平时看着自由散漫的英国人,只要政府一声令下,居然都严格执行,只有极少数人被无人机拍到在国家公园里遛狗。阴谋论固然也有,疫情期间,全世界思维混乱的大有人在,但最终都会不攻自破。英国中产阶层这个时节并没有闲着,他们会帮忙70岁以上的老人和在家绝对隔离的人送菜送药,热心厨艺的大概都会学做几个新菜,当然还会冒出大把的“憨豆先生”。

无所作为?

顾问:英国政府的防疫策略被预设为四个阶段,其中尤其受争议的是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丝提出的“群体免疫”,当然这种理论已被搁置,但从政策的摇摆和措施的延宕来看,是否也能看出决策的背景和制度原因?

曲蕃夫:“群体免疫”从一开始就被误读了,它从来都不是英国政府的政策目标。“遏制”“拖延”“研究”“缓解”的四步政策从来都没有改变过。“群体免疫”只是一个概念,指的是,如果没有办法在一年到两年时间内研制出特效药和疫苗,最终病毒的传播只能靠群体免疫来结束。根据最坏结果测算,可能会需要有60%的人产生抗体,才能最终阻断病毒的传播。一开始,保守党政府对于过快升级严厉的抗疫政策是相当不情愿的,这样做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大,也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但后来政府意识到民众已经出现恐慌,此时顺应民意提出严厉的升级政策就没有阻力了。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英国政府尽了最大的可能,确保一个严厉的政策背后会有相应的支持。比如要求商铺和公司关门之前,政府先提出对企业和雇员的支持方案,让大家减少后顾之忧。

崔洪建:大家对意大利、西班牙的关注重点都是疫情的惨烈,而对英国的关注可能围观的成分更多。约翰逊政府一开始对疫情的反应不充分、不及时,我认为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脱欧。新冠肺炎疫情在欧洲暴发之前,英国政府首要任务是完成脱欧过渡期的谈判,为了对冲脱欧的影响,也把注意力放在国内发展上,由此错过了防疫最佳窗口期。第一阶段“遏制”应该是严格防控、积极溯源,在外部输入和社区传播之间将其阻断,但是由于错过时机和国际化程度高,很难做到“遏制”。“群体免疫”的说法是在第二阶段的“延缓”过程中出现的。在此阶段,约翰逊政府意识到疫情超出他们的预计,现有的分阶段模型不足以应对。“群体免疫”是首席科学顾问基于传染率、人口和医疗资源对当前政策的主观解读,内阁任何官员都未曾提及该词,但外界以讹传讹,误以为是约翰逊政府提出的概念。

“群体免疫”不需要政府作任何干涉,显然,政府并没有那样做。在疫情到来前,沉浸在脱欧氛围中的英国社会已经被严重撕裂,如果约翰逊贸然收紧措施要求民众“禁足”,一定会引起反对党的攻击和民众不满。“群体免疫”概念的流出不仅为后续的政策做了最坏情况的铺垫,也避免使政府陷入不利的政治局面。在“群体免疫”论流出两天后,约翰逊政府就开始了依据“群体免疫”后果的反向施策,鼓励年轻人和轻症患者在家隔离,把医疗资源侧重于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低的人群。

英国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不具备集聚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条件,况且英格兰的疫情也不能指望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前来驰援,只能且战且退打“防御战”。英国虽说是现代公共卫生发源地,全民公费医疗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也一度是欧洲福利国家的标杆,但经1980年代撒切尔夫人的私有化改革,再经卡梅伦的市场化,其重症床位已减少很多,甚至连意大利都不如。产业的空心化又令其无法生产口罩、呼吸机在内的医疗物资。政治环境复杂,手里可用的牌又不多,面对疫情如同面对马蜂窝,约翰逊能采取的策略就是不将其捅破,而是在延缓被蛰的同时加紧防护。随着检测范围不断加大,不排除确诊病例会大幅上升,用“群体免疫”论给民众打好思想的预防针,而后把应对措施切割得很细或者量化,尽力避免因为医疗资源挤兑造成的高死亡率,这正是约翰逊政府提前想到的,也是走在前面的国家留下的教训。

群体免疫?

顾问:“群体免疫”论并不是首席科学顾问的一家之言,牛津大学的传染病研究团队近日也向媒体介绍说,英国半数人口可能已经感染新冠病毒,病毒自1月起在英国传播,比首例报告病例出现时间早半个月,比首例死亡病例报告早一个月,如果上述数据与实际情况相符,那么许多英国人事实上已经获得了免疫力。这个说法有没有合理性?

崔洪建:牛津这项研究的逻辑是新冠病毒会长期存在或二次暴发,理由是中间宿主未被找到,而特效药和疫苗的开发需要很长时间。在此前提下,英国政府可以采取的做法是拉平曲线,推迟峰值的到来,一旦峰值到来,通过有效调控医疗资源降低死亡率,而后再转入流感应对模式,尽量不对经济造成太大伤害,特朗普信奉的也是这种策略。在大家对新冠病毒还没有搞清楚之前,各国现在只能按照自己的判断和资源,选择各自能够接受的方式,约翰逊做法“鸡贼”之处在于他找了一个中间状态,一方面,防控措施正在升级,军队介入也在考虑之中,但另一方面,各项措施都没有用到极致,英国人的处事方式历来以摇摆、灵活和平衡闻名。

曲蕃夫:科学界有句名言:一切模型都是错的,但有些模型是有用的。牛津模型很极端,一定不是真实的情况,真实的情况必然是在帝国理工模型(积极防疫)和牛津模型(群体免疫)之间。但具体是什么,要等即将开始的抗体检测抽样结果才能知晓。而四阶段策略划分符合NHS实际能力,也符合英国国情,符合英国民众对政府的期待。民众更希望政府让他们知道最坏的情况是什么,然后每个人可以评估风险,做出个体理性的选择。

朱川燕:“群体免疫”论是存在的,欧洲其它国家也有这样的理论,只是后来意大利的死亡率太高了,德国才考虑收缩,要求民众居家。理论本身并没有多么荒谬,而是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够不够充分。决策者一开始可能只看到,很多人不会被送进医院,也不会死亡,但他们忽略了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需要用上呼吸机,需要占用医院资源,而且会占用很长时间。由此可见,“群体免疫”论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显然已经破产了。尽管英国人注重实证,但是他们也犯了傲慢的毛病,如果早期和中国有更深入的交流,也许就能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防控升级?

顾问:基于社会动员能力的先天不足,前期的错失时机,以及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吃紧,预感疫情在英伦三岛接下来的扩散态势和死亡数据将如何呈现?

曲蕃夫:英国作为一个深度融合国际化和产业分工的岛国,不可能做到全民戴口罩。死亡数据进一步攀升没有悬念,但拐点会在什么时候到来,还要看接下来抽样抗体检测的结果以及相应的科学研究成果发布,这些研究结果也会为欧美各国提供参考。另外,NHS一定无法承受疫情顶峰的压力,政府只能尽力压平曲线。

朱川燕:我预测确诊率还会继续提高,短期内不会放缓。英国的检测面现在主要集中于有高度疑似症状的人以及已经送到医院的人,并没有达到对每个人的流行病学史做全面的追踪和检测。试剂盒还在路上,只要检测上去了,类似美国那种陡然间日增确诊过万的情况在英国也会出现,在基数骤升的情况下,重症率和死亡率就会降低。

顾问: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在私有化和市场化的改革之后,还留有多大优越性?据说欧盟曾邀请英国跟欧盟各国联合采购呼吸机等医疗设备,但因电邮系统故障,英国没有及时回复就错过了机会。单枪匹马应对疫情和加入欧盟大家庭一起行动,对英国的医疗服务能力来说,有没有区别?

崔洪建:英国疫情未出现暴发前,欧盟就曾与英国谈过协同应对,但遭英国拒绝。分析原因,我想,一是因为约翰逊政府当时尚未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二是反映出英国对欧盟的戒心。双方就英国在脱欧过渡期要不要遵守欧盟规则的问题争执不下,而欧盟的协同防疫四原则中的第一条就是统一防疫措施和方案,这是英国接受不了的。的确,在物资购买和互助方面,协同防疫对英国来说会有好处,但欧盟内部现在并不团结。比较积极的一个迹象是,防控较好的德国开始接诊法国和意大利的一些重症病人,但还只是一个开始,事实上,3月24日关于物资共享的协议并没有达成。对英国而言,至少现在不趟欧盟的浑水是对的。

曲蕃夫:我认为,NHS目前的困境并不是撒切尔或者任何一届政府导致的,而是英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增速减缓的必然结果,税收如果不能大幅增加,NHS就永远面临投入不足的困境。

顾问:英国当前的防控措施是长达三周的封锁(lockdow n),在出行限制或者社会疏离政策方面,尽管已经制定了具体的处罚标准(初犯罚款60英镑,再犯罚金翻倍,情节严重可批捕),但在这个规定中,对于戴不戴口罩只字未提,而且仍允许公众每天外出锻炼。随着越来越多重要人物被曝出确诊,防控措施会不会升级?

曲蕃夫:英国没有足够的警力进行大规模管控,好在大家已经尽量做到自觉,接下来靠堵没有空间,我认为只能靠疏,等进一步的大规模检测来观察病毒目前传播趋势和人群中无症状、轻症、重症的比例。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三个城市在军队的帮助下建立了类似于火雷神山的隔离医院,配备呼吸机和ICU,这会减少相当一部分重症病人的死亡率。

崔洪建:英国政府一直保留着升级的空间,第三阶段的“科研”严格来说不能作为一个防控阶段,我们主要看最后阶段“止损”(也译为缓解)。现阶段是“延缓”,在估测快到峰值的时候转入“止损”,到时就会投入一切力量。目前的罚款称不上强制手段,最后阶段还会包括宵禁、戒严、军队的介入。各国政府如何施策必须基于本国政治环境和社会特点,约翰逊政府之所以把防疫策略切割得如此细,就是为了给民众一个适应的过程。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顾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