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上“吃播”,阿拉从1875年开的那家小饭店讲起

今天写的这几家上海老字号饭店,无不是经历了各种风浪。时代变迁也好、家族兴衰也罢,熬过一次次寒冬,挨到了下一个春天的才能称得上“老字号”。

1875年,天下无大事,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一年,浦东川沙人张焕英带着家人搬到了当时上海城新北门内最热闹的老城隍庙。

彼时,城隍庙的大门口,有一堵红褐色的照墙,门口趴着一对石狮子,照墙上写着四个字:“福佑一方”。

绕过城隍庙,便是一溜排开的小吃摊店,煎馄饨、葱煎包子、牛肉锅贴、牛杂碎、油氽排骨、年糕、酱烤鱿鱼……

当年的上海滩,论吃,只在城隍庙

张焕英虽说是川沙上来的,但也不怵这阵仗,伊在旧校场路上租下了一幢年久失修的小楼,开起了一爿经营饮食的夫妻老婆店,取名“荣顺馆”

荣顺馆创办时为单开间门面,楼上楼下,前面辟为店堂,放置三张八仙桌。张氏夫妇擅长烹饪浓油赤酱菜肴,一个上灶烹饪,一个跑堂(俗称堂倌)招待客人,真是夫唱妇随,配合得相当默契。店雅客来勤,“荣顺馆”面积虽小,但张焕英深谙做好生意的门道,她要求店小二既要技艺熟练、又要待客热情,加以菜肴价廉物美,使“荣顺馆”有了许多回头客。

同在这一年,无锡人沈阿金在上海湖北路福州路路口也开了一家小小的粥店,做起了早点生意。

无论是做的什么早点,勤奋总归是头一位的,不过沈阿金不如后来接他班的儿子有生意经。

老老实实做了三年,粥店也让阿金小赚了一点钞票,于是他又在广西路九江路附近开设了一家糕团店,糕团店里样样有,沈阿金取“大成”之意,店名便叫做“沈大成”

阿金的儿子沈子芳接班后,在南京东路浙江路口借到了一爿七开间的门面,将糕团店搬到了新址,熟门熟路的朋友一看就明白了,这个地方正是如今沈大成总店所在处。

沈大成对于产品推广不怎么做营销,都是靠产品闻名,成了上海滩家喻户晓的名店。

那边厢,到了1900年荣顺馆的张家突逢变故,留下这家已经颇有名气的店面给了儿子张晓亭,在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开了一家“新荣顺馆”。

旧校场路的荣顺馆则被食客们称之为“老荣顺馆”,今天城隍庙的“上海老饭店”便得名于此。

1915年,四马路往西北几公里之外的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涌泉浜(被填)涓涓流淌,一派乡野田园风光中,矗立着一栋红砖三层大洋房Ravenscourt(乌鸦公馆)。

乌鸦公馆的主人是名叫Alliston的英国富太,只是不知是何缘故,Alliston太太这一年手头吃紧,她打起了变卖房产的主意。

这张照片,几乎没有人能认出她今天的样子吧,乍一看还以为是欧洲某处的官邸。

这栋安妮女王复兴风格的小楼在1916年被颜料大王奚润如的少爷奚萼衔接手买下。

内部原来标准的西式装潢渐渐改为中式,二楼因奚太太信佛而专辟佛堂一间。

三十年代末,奚家将产业转卖给了奚润如的得意门生宁波人虞洽卿,上海滩无人不晓的“海上闻人”虞洽卿翻新了乌鸦公馆,在周边建起了重华新邨。

至于这重华新邨和本帮老字号有何关系,我们一会儿另起炉灶再讲。

荣顺馆开到四马路的时候,四马路上早已云集了全国各地风味的餐馆十数间,夜到便要叫外卖,所以四马路的生意,太阳出来月亮上来,都有得做的。

在荣顺馆隔壁不远处,便是四马路上最驰名的粤菜馆子杏花楼

广东移民是上海滩早期外人移民中的大头,上海滩过去的四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均是广东人开的。四川北路的“永安里”、新闸路上的三元坊、南京西路上的安乐坊、南汇路上的丰裕坊等,都是“广东弄堂”。

1851年,咸丰元年,上海虹口广东会馆附近的一条弄堂里,一个名叫“胜仔”的广东人开了一间经营广东甜品和粥类的饮食铺子,取名“生昌号番菜馆”。

后来生昌号搬到了福州路,更名“杏花楼”,取唐代诗人杜牧“杏花村”诗句为由。

1930年,清朝末科榜眼朱汝珍(广东人)还特地为杏花楼书写招牌。字体清秀,挂在底楼店堂正中,这块招牌历尽风波至今犹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店堂里看看,店招上有“庚午孟冬”、“甲辰榜眼”与“朱汝珍印”。

讲起杏花楼,就不得不提上海滩的另一家粤菜馆“新雅”。1926年,新雅最早也是开在广东会馆所在的虹口四川北路,创始人为南洋华侨蔡建卿,后在1932年搬迁至南京路719号。

新雅最早是标准的广式茶室,“一盅两件”的吃法,指一壶茶加两份点心,搬迁后改成了今天的名字“新雅粤菜馆”,但早茶不变。

因为装修风格比之传统沪上茶室洋派,宽敞,茶点又可口,所以新雅逐渐成为了当时上海文艺名流如巴金、周信芳、白杨、赵丹等时长光顾的地方。《鲁迅日记》里,从1933年2月至1935年10月,鲁迅就记录了四次在新雅就餐、吃夜饭的情景。

30年代末上海“孤岛时期”,上海滩的几家老字号都遇到了生计问题。而独独有一家饭店却能周转于几股势力之间,又能为左翼爱国人士提供交流聚会的场地。

这就要说回重华新村的用场了。

1938年,知名票友俞达夫夫妇在威海卫路上开了一爿经营淮扬菜的饭店,京戏《游龙戏凤》有皇帝微服私访梅龙镇的情节,遂取店名“梅龙镇”

不过俞达夫不善经营,几年后便打算惨淡关门,此时,左翼戏剧工作者吴湄出面接手了梅龙镇,并搬迁到了重华新村内的乌鸦公馆里。新开的梅龙镇酒家保留了戏台,将淮扬菜与川菜融合,在沪上声名鹊起。

“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吴湄本来生俱了“阿庆嫂”式的性格,加之受到了田汉的影响,逐渐向左翼靠拢。

梅龙镇酒家也逐渐成为了沪上左翼进步文化人士隐蔽的聚会、展开抗日救亡活动的据点和文艺沙龙。越剧名家袁雪芬就因此常去梅龙镇会客,后来的“越剧十姐妹”结拜也在梅龙镇举办。

当时估计已经返回英国的Alliston太太怎么都不会想到,上海滩风云际会的饭局会在她家的旧宅里轮番上演着……

1965年,几经跌宕的老荣顺馆迁至城隍庙西侧的福佑路上,三开间门面,上下两层,并顺着食客的叫法改名为“上海老饭店”

1978年,文革中被改名为立群饭店的梅龙镇酒家恢复原名,并且扩大装修,形成了今天梅龙镇的布局。

1983年,杏花楼陆续推出了豆沙、椰蓉、百果、莲蓉等经典广式月饼品类,于是乎,每年中秋前福州路上的人龙便成了上海滩的一道新风景……

人家讲,上海的历史很短,但大家又往往称其为“大上海”

上海的这个“大”字,怎么讲?

大的,无非是风浪,不管是前浪后浪,挨过去的,才能留在沙滩上。

看罢上海滩老字号的这些掌故,唏嘘完了,想必你也和我一样,肚皮催着心头冒出这样一句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一吃!”

吃的是美味,吃的也是文化,周到早早就为你预备好了。

从5月11日起,新闻晨报官方客户端【周到上海】联合上海滩众多老字号饭店及知名餐厅,推出免费试吃直播活动!

绿波廊、上海老饭店、南翔馒头店、杏花楼、国际饭店、德兴菜馆、沈大成、新雅粤菜馆、梅龙镇酒家、王家沙、上海万达瑞华酒店、三清潭、何洪记、seul&SEUL……14场霸王餐连着来!

只需扫描下方海报中二维码,在“周到上海”客户端活动版块报名,上海市民就有机会与新闻晨报周到记者一道,试吃一桌招牌菜!

周到商城还为用户准备了丰富的老字号商品积分兑换活动

蝴蝶酥、双皮奶、八宝鸭、下午茶……还有大量超值满减优惠券和无门槛现金券,最高福利达750元!

上述各场试吃活动还将同步在客户端上进行直播,更有惊喜等你哦!

试吃,阿拉等侬!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戴震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