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水,二十年——新世纪20年上海都市生活录

这座城市,如江水一样,翻涌着,奔流着。二十年,每一个卷起的浪花点滴,都沁透在了大上海的小日子里。

2000~2010年·见世面,亮了相

此十年,上海人打开了窗户,看到了外面也看懂了外面,登场亮相了……

2000年6月的一个早晨,黄梅天里格外闷热,18岁的田文已经爬起床开始挥汗做题了。没一会儿,下楼买油条豆浆的父亲从书报亭里带了一份报纸上楼,摆在田文面前,“阿文,报纸翻翻看,好积累点素材写作文”。

田文瞥了一眼,是一份新报纸嘛,报头上一个夺目的红色的“”字——《新闻晨报》

田父坐在旁边,替儿子翻开报纸念了起来。他是在电视上看到外国人“边吃早饭边读报纸”的,没想到自己也过上这样“洋气”的精神生活了。

这一年高考,上海语文卷的作文题目是“请你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

高考完,田文还在等录取通知书,田父便带着他去坐浦江轮渡。上了船,田文努力从拥挤的人堆里探出一个脑袋向船外张望,江的对面由近及远可以清楚看到NEC的巨型广告牌、东方明珠和落成没多久的金茂大厦。

这让他突然想到,高考前,老师给他们打的“鸡血”:“班上啥宁将来有出息,就能去金茂的旋转餐厅吃大餐”。

走神走了一半,迎面吹来了一股不浓不淡的江腥味,行船中流,边上父亲叫了田文一声,“阿文,侬看,卢浦大桥!”——西面不远的江面上,一座新建的尚未合拢的大桥已经初具雏形。

田文一家过江是去看房子,因为父亲的单位在浦东,家住南市,每天都要坐摆渡,家里就商量要不要干脆搬到浦东来。

田父用圆规在地图上兜了一圈,江对岸的上南距离老房子的直线距离最近,他还特地问了每天送牛奶的师傅,原来光明牛奶的小铁盒子那里老早就有了。

高考结束不久后的8月,田文收到了上海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2000年,外国人都叫作“千禧年”。但这一年里的上海人,过得一如既往,波澜不惊。

第二年春天,田文和同学约了去看申花队主场的球,此时3号线刚刚通车,从江湾镇到上海南站的车程缩短到了一小时以内,当然,去虹口足球场也可以坐轻轨了,那一年申花队的主帅叫彼德洛维奇。

秋天,田文升大二,他追到了高中的同班同学,女生在上海的另一所大学里。他正愁着没什么机会约人家出去玩玩,这不时间就有了——刚开学就放了一天的“APEC假期”,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科技馆召开。

2003年,卢浦大桥合拢通车,而田文的恋情进展很顺利。谈恋爱花销挺高,他勤工俭学出去打工。

还没上几天班,“非典”来了。四月底的上海,马路上所有人都戴起白口罩。学校封校,田文不得不辞了刚找的兼职。那段日子全中国人都不容易,挨到了七月才算过关。

一转眼,田文大学毕业了,他心里想着的是毕业旅行去哪儿,而老田想的却是儿子没几年要讨媳妇,房子要赶紧买了。

那一年上海的夏天特别热,当年过江看中的房子老田没能下决心,结果几年间翻了一倍。这次老田下了决心,去浦东新开盘的售楼中心排队去了。

电视机里,刘翔在雅典奥运拿了块金牌的画面一再播放。

这年,上海举办F1中国站首个大奖赛,大家开始时兴起“上海速度”的讲法来。

已经工作4年的田文在2008年参与并拍到了车牌,新车上路的头件事,就是带着父母沿着延安路高架开一圈,最后从“亚洲第一弯”下来看看外滩。

那个画面感,开过的朋友都懂的。

这时候上海路况最好的高架是中环线,早高峰从上南路开到金沙江路也就20多分钟车程,换在今天想都不敢想。第二年,通往崇明岛的长江隧桥也通车了。

车轮上的一代”正式上路。

2010年的夏天属于世博会,回想起十年前的高考作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估计鲜有人押对。

且不说长达半年之久的蓝天白云,就是那一片开阔的大草地,过去在上海也是不多见的,何况还有如此友善的公共设施、细致的公共服务,以及得以领略世界各国“精神面貌”的机会。

上海这一趟是“见了大世面”,世博会之后,很多事情都开始慢慢地发生变化。

2011~2020年·大风起,展鸿图

彼十年,上海人开始走路带风,这座城市却也变得越来越有秩序、细致、充满魅力,俨然已经是“世界的上海”了。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了,黄浦江两岸的风景早已经换了模样。从浦西望向浦东,和今天比起来,“三件套”只差一座上海中心,其余的高楼早已鳞次栉比了。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块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为核心,辅之以机场保税区和洋山港临港新城的28平方千米的土地,正式成为了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

当然,老百姓更关心的是小日子。

一转眼,田文已经升级做了父亲,孩子也上幼儿园了,他关心的是小囡喝的牛奶营养成分好不好,多少钱一盒?幼升小的面试怎么过关?

田文的女儿上的是浦东的一家公立幼儿园,一个月学费一千不到,而他的朋友圈里也不乏有晒上一万元一个月的幼儿园的。

不过上海人见惯风浪了,凡事心态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上海人开始“怀旧”了。但此旧非彼旧,80后开口讲的“老底子”,一般讲的是90年代。

飞跃鞋、永久牌,青团、生煎都成了时髦的东西。

2013年开始,上海的公交车上陆续推出了沪语报站,到2017年实现了全覆盖。自上到下,大家都意识到了,“上海”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属性。

“阿拉”是有一份骄傲的。

2016年,上海迪斯尼开幕,这是家长们的盛事,田文先去打了样,喜出望外又买了家庭年卡,高分好评。

也是这一年,一个叫阿大的上海人被BBC纪录片《上海之味》拍到,阿大在南昌路口的小摊上卖了30年的葱油饼后成为“网红”,但又面临证照不齐被关停的难题。

这件事在网上被热议,30年不变的味道,难能可贵。

没过多久,在政府协调下阿大在一站路外的永嘉路重新开业,那天店铺前排起了长龙。

城市治理方式的“活络”,让大家更觉这城市越来越有人情味了。

早上蒸笼屉里升腾的热气,早餐店飘出的油烟味,也是这座城市的“魂灵头”。

不变的是口味和人情,但变化同是上海的常态。

2017年,对于每个普通上海人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出行方式了。

田文家住上南,上班在南京东路,家里和公司距离地铁站都有一两站路,之前很长时间他都选择开车出行,停车和塞车的困扰自不必说。自从有了共享单车后,他在春秋两季几乎就不再开车了。

“骑行”成了上海人热衷出行方式之一。

说起这两年,上海人的集体记忆里,最大的一桩事体恐怕就是去年的垃圾分类了。

每家每户都参与其中,从一头雾水到熟练掌握,再到如今的习以为常。三岁娃娃也知道了,“报纸和牛奶盒子,都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可回收资源”“猪不能吃的都不是湿垃圾”…… 

2020年,我们这二十年惊鸿一瞥的最后一年,虽然才将将过去一半,却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

田文还记得,3月复工的第一天早上,他看见家门口唯一开着的点心铺子门口,照旧的热气腾腾,只是店门口的顾客自觉地一个隔着一个一米开外,带着口罩安静地排着队。马路上的车流还是放假时的稀稀疏疏,路边的梧桐树上正爆出新芽。

生活嘛,总是有好有坏,坏的闷声“吃进”,好的开心一下。

就像这浦江水,泥沙俱下,奔流二十年。

相伴流年,不负好晨光

20年,恰好是蹒跚学步到风华正茂所需的时长。2020年6月,正是新闻晨报创刊20周年之时,新闻晨报官方客户端周到上海光明乳业联手推出光明有机纯牛奶的联名新包装,通过四幅插画,用一名小女孩的成长故事,表现上海新世纪20年以来的每个清晨,新闻晨报与光明乳业每天清晨用鲜活的新闻和新鲜的牛奶陪伴这座城市的前进,唤醒市民美好生活。

犀牛代表父母朴实的爱;狐狸是童年一起嬉戏的好友;麋鹿是对青春的向往;腾跃的烈马带着女孩奔向美好的未来。联名包装现已登陆天猫光明乳业官方旗舰店,打开淘宝搜索“光明有机纯牛奶”或复制淘口令₴0eQG1rzT4vh₴并打开淘宝,就能看到全新联名新包装产品啦!

相伴流年,不负好晨光。新闻晨报·周到×光明乳业,感谢有你。

扫描图中二维码,或点击《新世纪20年上海都市生活事件》,与我们一同回首,看看2000年~2020年,上海发生了些什么事体?

联名插画作者简介

陈海妮

设计师,插画师,任新闻晨报视觉总监多年。

出生绘画世家,从小习画,以独特的设计风格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及上海新闻奖,并在第34届SND全球报刊设计大赛中,获两项大奖。

作为多家出版社签约插画师,经营漫画公众号“海妮有点闲”。艺术领域,任2015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展《乾隆号,下一个江南》设计总监;商业领域,为多家大中型企业做品牌设计及营销推广。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戴震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