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中的小人物

《顾问》本期访谈嘉宾: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王逸舟

晨报首席记者 顾文俊

非洲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遭遇警察暴力执法后死亡事件引发的全美乃至西方多国抗议仍在持续。6月19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决议,呼吁有关国家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和保护非洲人与非洲人后裔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欧洲议会当天亦通过决议,谴责一切形式种族主义以及美国警察在应对抗议时的暴力行为。据说连黑人牙膏都要改名了。就像蝴蝶扇动翅膀,通过连锁反应,搅起巨大风暴,小人物偶然的经历也会漾开全球范围的冲击波,他们曾经、正在或将要掀起多大的历史风云?

小人物也有可能推动宏观层面的变化

顾问:乔治·弗洛伊德无疑是个小人物,由于他的死引发了席卷全美的抗议浪潮,催生了国际决议,从历史意义上来讲,他也就成了非凡的小人物。目前尚不知这场大规模抗议能否真正左右历史的进程,有没有一些先例可供探寻?

王逸舟:享誉国际史学界的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师霍布斯鲍姆,在一部题为《非凡小人物》的重要作品里专门讨论了影响世界历史的“小人物”。比如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就最早出现了小人物搅动大历史并且推动革命或民主权利运动的先例。15、16世纪的意大利有一批走街串巷,见多识广的鞋匠,他们善于沟通交际,把各个城邦君主与贵族的腐败和新兴资产阶级与中下阶层寻求自身解放的呼声传递到各地,使得意大利成为中世纪后期民主意识觉醒的发轫地。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以简妮为代表的下岗纺织女工抗议资本家,反对采用新机器,激发了劳工运动和工人阶级意识。1886年芝加哥工人举行大罢工,成为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缔造者。20世纪50至60年代,“越南胡志明游击队员”英勇顽强抵抗法国殖民当局和美国大军侵略,还有1968年春夏之交在巴黎街头呼喊激进口号、鼓吹性解放、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殖民体系的年轻艺术家、作家、教师和学生,等等。这些不起眼的小人物的集体行为,创造了近当代宏观世界的重要线索与进程,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

顾问:您举的这些例子更多是作为群体的小人物,他们通过集体行为共同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但从个体的角度来看,类似的案例是否也有很多?

王逸舟:自上世纪下半叶以来,单个的人推动历史进程的案例越来越多,有些是无意识的,有些则是有意识的,比如美国家庭主妇威廉姆斯因为倡导禁用地雷获得诺贝尔奖。当时很多大人物包括军事首脑都不赞成放弃地雷,因为地雷既好用又廉价,性价比特别高。得知威廉姆斯获得诺贝尔奖,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本来想打电话表示祝贺,却被五角大楼以国家利益为由坚决制止。尽管如此,禁雷运动在威廉姆斯等人的推动下已成为全球潮流,小人物确实改变或至少松动了原来由权力部门把控的高政治、高安全领域。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小女孩马拉拉的经历则更多是无意识的,她对女性只能做童养媳、只能服从男人的命运提出质疑,认为女孩子也应该受教育。马拉拉因此遭到塔利班组织枪击,她的故事也为世人所知,并且获得诺贝尔奖。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大人物缔造的历史是成形的国家利益、国际关系、国际规则,小人物则是以他们特殊的经历,揭示了人类发展新的地标。一旦这颗火种点燃或诱发大的事态,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及外交进程都会出现反响和波动。

恩格斯有个著名的论断:推动历史的动力是多种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这种合力包括不同立场、不同声音,当然也包括大人物和小人物各自发挥的作用。今天的世界呈现出加速的分化,也加速了各个边的相互权衡,相互作用,相互博弈。小人物也有可能推动宏观层面的变化,每个人都对人类历史的变迁和演化发挥着作用。

个人正在变成国际政治主体部分之一

顾问:小人物也有大力量,这种力量有时带动历史的进步,有时则是负面的影响,而这一切现象之所以加速出现,是否基于全球化的进程?

王逸舟:的确如此。古代的城邦或王国之间彼此封闭,缺乏信息的交换,星星之火最多只能点燃当地那一摞柴火堆。而近代以来,伴随全球化的发展,地球上不同板块、不同民族之间通过血与火、经济交换、信息传递等各种方式,越来越相互勾连,相互依存,相互发生作用,小人物影响大历史的现象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度。这种加速度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比如极端的个人及个体性的激进行为,会造成一系列国际性、地区性、全球性震荡,包括巨大的惊吓伤害、经贸损失、广场抗议、国家机器的强力镇压、各种寻仇复仇之战等不同样式的动荡与麻烦。事实上,越是在信息穿透力增强的背景中,越是在容易运用技术手段强化自身诉求的条件下,个人与国际政治的交织互动就越是紧密和强烈。

顾问:从政府的层面来说,既要管控小人物的大能量在国际上造成的负面影响,又要鼓励其有可能带来的积极作为,达到实时动态的平衡。

王逸舟:这其实是一种崭新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传统的国际政治被认为是帝王将相运筹帷幄的秘史,但当我们用小人物影响大历史的视角去看,会发现,普通人也是历史的参与者,也应当为时代尽责。马克思主义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这种全面发展指的是个体不断的创新,不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最伟大的人道主义。今天我们看待那些搅动历史风云的小人物,并不只是停留于对马拉拉的赞赏,对弗洛伊德的同情,而是要通过个体偶然的经历来认识它揭示了什么样的历史轨迹,揭开了什么样的重大建设的序幕。

个人正在变成国际政治的主体部分之一,曾经被长久蒙上神秘面纱的人性、情感、个体、心理等元素,也在进入教材和课堂。国家固然仍是主要的、根基性质的主权体,但作为国家代表的政府不得不思考和应对新的现实:小人物的因素正在逐渐大写,个人也正在成为新的时代演进的主体,国际政治的诠释对象应当包含那些生动鲜活的人,而不是停留在国家间的博弈与合作,或者局限于抽象的定理和旧式的结构。

顾问:作为普通的公民,怎么来理解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个逐渐大写的自我?既不闹出乱子,又能推动历史进步,我们发挥个体能量的空间在哪里?

王逸舟:有位驻外大使曾对我说,单从城市的面貌来看,我们国内有些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不亚于西欧传统列强,但是,公众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和理解尚处在国际化的早期。大家看待或接触外部世界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旅游或挣钱。我自己研究发现,20世纪后期,越来越多的国际倡议并不都来自政府,其中也包括非政府组织、民间与个体,可惜在这方面中国人的贡献还很少。世人眼中的中国拥有强大的外汇储备、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作为个体的人,如何回馈时代,如何参与全球化进程,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少数公众人物已经树立榜样,比如姚明和贝克汉姆等人一起呼吁禁止猎杀非洲濒临灭绝的物种,演员姚晨到中东地区帮助当地难民。从他们的大“我”中,我们看到的是个人对全人类的深切关怀。

马克思说,我们是本世纪的哲学同时代人,而非本世纪的历史同时代人。我在想,所谓的“同时代人”不是编年史或流水账意义上的同时代人,而是把一个大写的“人”安放在心中,这个大写的“人”就是自我与世界的明确关系,是主动推动我们所希望的历史进程。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除了体现在器物,也体现在个体的创造性。当普通公民的眼界从当下的三尺地,延伸到遥远的非洲、拉美、外空、极地,意识到我们是时代的参与者、创造者、推动者,那就是国家由大变强的标志。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顾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