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题点评丨特级教师王伟娟:深深地感受到命题者的善意与坚守

一看到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曹杨二中语文特级教师王伟娟首先感觉到了命题者的善意与坚守。

“谓其有善意,是作文题干的简洁与明了,在题意的理解上一点都不设置障碍,审题难度明显低于去年的高考作文题,相信考生们在题意的理解上绝对不会感到困难。这对经历了特殊时期、在非常态下备战高考的高三师生无疑是一种安慰与激励。谓其有坚守,是让我们看到了在题意的确定上,体现的还是一如既往的命题方向。”

王伟娟表示,命题方向首先是隐含育人功能。

今年的作文题要求对人生中同偶然与必然、确定与不确定等相关的问题作出思考,这还是立足于精神成长来立意——生命中常常有“重要的转折”不期而至,面对这样的意外,应有怎样的态度?让已经成人并具有现代意识的高三学子对必须面对且值得思考的人生命题作出思考,体现了高考作文题独特的育人功能。

其次则是关注思维品质。

注重思辨是上海高考作文命题长期以来形成的特点,今年也是如此。考题虽然没有像以往几年的题目用两个概念构成比较明确的关系让考生在辨析中作出思考,但题意中依然隐含着几组关系,如:前面已提及的人生中或事物发展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确定与不确定、意想不到与情理之中、变与不变、作为与不作为等等,可以由此延伸出去作辩证思考的角度很多。

第三则是强调关注生活。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许多”二字实在能唤醒考生的诸多积累:大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小至于触手可及的当下生活,那些耳闻的目睹的、现实中的课本里的,“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重要的转折”真不可谓不多,别的且不说,亲身经历且尚未过去的“疫情时代”,何尝没有与之相关的积累与思考?第四,体现开放原则。这一点已毋庸多言,让所有的考生都有东西可言,全方位地打开考生的表达通道,这是上海高考作文命题一直坚持的原则,今年亦如是。

在王伟娟看来,感受到命题者的善意与坚守的同时,还需对“这一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对于学生而言,知道“可以怎么写”才是硬道理,但作为老师,“我想如果我把看到这道题时第一时间产生的感觉告诉你们,可能对你们更有启发。联想是我们共同拥有的能力,在遇见新题时产生相关联想能更有助于我们审清题意。”

她表示,当自己第一遍读题目时,脑海中跳出的是2017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忽然感觉这两道题何其相似,至少它们思考的大方向是一致的。假如对“预测”一题有过深入思考,那么,一定有助于思考今年的作文题。“生活充满变数”,所以“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尽管无法对此准确“预测”,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基调确定之后,便可以“追问”的形式使思维更趋完善并具有思辨色彩——世上有哪些“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些“重要的转折”对“事物发展进程”有什么作用?这些作用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意想不到”者是谁?他们是个体还是群体?如果是个体,是否意味着一定有人不属于“意想不到”者?那么,这些不属于“意想不到”者与“重要的转折”有什么关系?他们有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如果不是,那么他们的作为对“重要的转折”的发生有何作用、对“事物发展进程”又有何意义?如果明明可以不是但他们却也成了“无能为力”者,那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角色错位喻示的到底是个体生命抑或人类社会的幸与不幸……

追问可以暂停,思考必须继续。

如此,思路渐次打开,思维更趋全面而深入,立意亦能避免偏颇而更显理性。当然,能否把思考的过程有理有据有层次地呈现出来,那就是对考生作文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全面考量了。

附:2019上海语文高考作文题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