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探访江西永修县洪灾临时安置点,感受村民自救的暖心时刻-厨房一天建成,一顿可做两千份盒饭

晨报特派记者 孙立梅

7月15日11点刚过,由40多岁的张承信掌勺的红烧鸡腿开始出锅。不过,这回他不是在自家开的饭店里为顾客做菜,而是在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湖东学校的临时安置点,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为安置点的一千多名灾民以及正在抗洪前线的武警官兵、消防、志愿者们,每顿要准备2000份盒饭。

12日晚,永修县三角乡联圩发生溃堤,总共23411名常住人口连夜转移。除了投靠亲友、在永修县城的自置房居住之外,截至13日14时,共有1586人受灾群众被集中安置到了永修县湖东学校。

为了安抚担惊受怕、又为家园忧心忡忡的受灾群众,从13日到14日,安置点仅用了一天时间就紧急搭建了厨房和食堂,让灾民们每顿都能吃上热乎的饭菜。而这,还只是安置点暖心服务的一小部分。

安置点·厨房

掌勺者曾在上海做厨师

在得知湖东学校被作为灾民临时安置点之后,各界爱心人士迅速送来了方便面、饼干、矿泉水、毛巾等生活必需品。等到14日安置点厨房建成,捐赠范围迅速扩大,米面、蔬菜、鸡蛋、鸡鸭鱼肉等源源不断地送到厨房。

14日中午,这个拥有十口大锅的厨房正式投入使用。大厨们都是由热心的志愿者组成,拥有厨师资格证书、自荐掌勺的张承信正是其中之一。

听闻记者来自上海,张承信愉快地打开了话匣子。原来,他曾在上海的顺风大饭店做过7年厨师,“就是黄陂北路上那家,上海的第一家顺风”,后来又到嘉善做了十多年餐饮业。在外打工20多年后,去年,张承信回到家乡永修开了一家饭店,疫情之前生意很不错。

张承信平时就是一位热心公益的爱心志愿者。从志愿者微信群得知安置点建立的消息之后,作为普通志愿者来做服务。厨房建成,他索性毛遂自荐,成了这里的“大厨”。

15日中午,张大厨掌勺的厨房推出三道菜:红烧鸡腿、辣椒炒蛋、炒包心菜。

在人声嘈杂的临时厨房,爱心人士送来的一批批鸡鸭鱼肉都需要做分解处理。张承信回过头指点其他志愿者先做好归类:“这些留着,等我处理完了再冷冻。”

安置点·生活

“想知道家里到底怎样”

午饭时间之前,六十多岁的永修县三角乡建华村民代阿姨,正在跟几个姐妹聊天。他们坐在搭建在校园空地的帐篷底下,旁边的栏杆上不知是谁洗的衣服在飘来飘去。看到这些衣服,代阿姨无奈地指指自己的太阳穴,说这里真的不好用了:“那天晚上实在是太紧急了,脑子里乱哄哄的,又害怕,也不知道应该多带点东西出来。”

代阿姨自己家的房子盖在圩堤之上,从家撤离的时候,洪水已经淹过了家里的地面,“真想知道现在家里到底怎么样了”。但是未来几天还可能有强暴雨产生,志愿者们挨个劝说灾民为了安全起见,务必暂时住在安置点;再加上村里的电路已经完全被破坏,回去也没法正常生活,代阿姨和乡亲们只能在安置点里唠唠家常、想想未来的计划。

对安置点的服务,代阿姨表示非常满意,“刚来的时候这里没有蚊香也没有花露水,有人提了一下,不到半天就解决了。”

安置点·服务

每个时间段有愿者在岗

在每间由教室改成的“寝室”里,学生桌椅都被堆在一角,20张蓝色行军床分排摆放。每间“寝室” 门口都有一张“成员名单”,基本上一家人都会被分在同一个“寝室”。孩子们三三两两凑成一堆,他们清脆响亮的笑声,让简陋的“寝室”多了一些亮色。

因为安置点人员众多,为了方便管理,7月14日,安置组张贴出“致三角乡集中安置点乡亲的一封信”,提倡“自治”式管理。其中包括,“每栋楼安排一名楼长、一名副楼长,入住人员应服从楼长安排,有需求的可与楼长反映,同时安排志愿者配合”,等等。这样周密的管理模式,除了灾民的主动配合,更需要志愿者们做大量的工作。安置点到处可见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其中年龄最小的是湖东学校的中学生,恳求父母将自己送过来做公益服务;有的志愿者则是两代人一起上阵,希望为乡亲们尽一份心力。

负责志愿者现场调度的志愿者林亚鸿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从7月13日起,她就将两个孩子交给老人照顾,自己每天早上6点就赶到安置点,晚上12点才能回家。林亚鸿告诉晨报记者,志愿者在安置点进行轮流值班,但每个时间段,都会确保有200名志愿者在场。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孙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