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日志:立秋,晒书熏香辟蠹鱼

今天是节气立秋,在过去几年的物候日志专栏中我曾说过,节气立秋所描述的是太阳到达黄经135°时,对地球的北半球所产生的能量影响变化节点,并不是气象学上所说的秋天。所以,秋令六气中的立秋、处暑期间,天气一般还会是比较炎热,可以说是酷暑的尾声。

在清代戏剧家孔尚任所著《节序同风录》中提到,农历六月天贶节,要“暴晒衣裘、书画,免黴。晒燥入橱,拌以芸香或樟脑,辟蠹鱼。”进入中伏后,艳阳天多了,确实是晒衣、晒书的时节,晒好的衣物与书卷墨宝,需熏香防蛀,所以,防蠹鱼香成了立秋前后家用的日常。明代江南文人屠隆在《考槃余事》卷一“藏书”中也提到:“藏书于未梅雨之前,晒取极燥,入柜中以纸糊门,外及小缝,令不通风,盖蒸汽自外而入也,纳芸香、麝香、樟脑可以辟蠹”。虽然这段文字写的是梅雨之前的藏书细节,其实,在梅雨前,梅雨后晒书、藏书已是历代藏书家很讲究的传统,所以才有那么多珍贵的历史古籍在民间保存至今。我的老师吴清先生每年都会为一些书画艺术机构或藏家做一些防蠹鱼香包,挂于衣橱书柜中,可免虫蛀。

在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中,墨品里所掺入的香料其实也有此功能。海派文人追求精致,讲究用墨用纸,形成了曹素功、周虎臣海派笔墨传承。其中,曹素功墨锭就有闻之无味,磨墨飘香的特点,以研磨墨锭出来的墨汁书写墨宝,保存妥当的话,就很少有虫蛀现象发生。

本期题图中的墨品,是徽墨艺人冯宜明先生所制《明墨集萃》中的一笏“大国香”。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墨品中,冠以香名的墨有许多,如“龙香剂”、“菊香膏”、“ 麝香月”、“苏合香墨”、“寒香”、“京香墨”等等。不仅是名字里有香,制墨原料中也确实需要掺入香药。据宋李孝美著《墨谱法式》卷下“叙药”中录有:甘松、藿香、零陵香、白檀、丁香、龙脑、麝香、郁金、丹皮、芸香等,都是传统的和香用香药。

其中,丁香、檀香、龙脑皆有驱虫、防蛀的功能,芸香则是自古公认的防蠹鱼香药,文人藏书之处就有“芸台”雅称。宋代文人梅尧臣《和刁太傅新墅十题之二西斋》诗中云:“静节归来自结庐,稚川闲去亦多书。请君架上添芸草,莫遣中间有蠹鱼。”那么,辟蠹鱼的芸香是什么香呢?

至今,香料学者们对古籍中的芸香到底是哪种香尚有争议。目前一部分学者认为,芸香为芸香科芸香属茎基部木质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七里香、香草、芸香草、小香茅草、野芸香草、石灰草、臭草等,其根系发达,支根多,根皮淡硫黄色,植株高达1米,各部皆有浓烈特殊气味,但据说实验下来,驱虫防蛀效果并不明显。

也有些学者认为,禾本科香茅属的草本植物芸香草也可能是古籍中记载的芸香,云香草原产于地中海沿岸,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入我国。第三种说法认为是报春花科珍珠菜属植物灵香草,中国古代四大藏书楼之一的宁波天一阁,就是采用了灵香草作为特效防虫蛀的香药,使大量珍贵典籍得以完美传世。但灵香草又被认为是零陵香,所以,对于到底哪种芸香才是驱虫防蛀的芸香,莫衷一是。但古籍所载,芸香散发出的清香之气经年不散,能驱虫防蛀,古人常把芸香草夹在书中,书卷展开清香袭人,也无虫蛀,是收藏纸质书籍时的首选香品,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话题。

从以香祭祀,到以香染衣、以香净室、以香入墨、入纸、入酒、入茶、入药……从寻常百姓到文人士夫,中华传统用香的文化渗入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不了解中华香文化,就不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而江南传统文人香事,又是其中传承最系统,内涵最丰富的地域文化代表。

“忠厚传家远,书香济世长。”如果家族追求成为“书香门第”,不了解一点传统香文化,总是有所欠缺的。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