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8个高温日出现!今年的立秋是“公的”还是“母的”?

今天是“立秋”节气,上海再发高温黄色预警,目前实时气温已达35.2℃,成为今夏第8个高温日。

而放眼未来的十来天,高温热浪似乎都没有“松动”的趋势。

有趣的是,在过去民间立秋有着“公”“母”之分,人们以此来判断当年立秋后的天气是会“凉”还是“热”。

立秋如何有公母,以此来判断气温变化是否合理?

周到君做了一番小小的探究。

单日“公”、双日“母”流传最广

民俗谚语云:“公秋扇子丢,母秋热死牛”。字面意思一看就明白,如果当年立秋是“公秋”,那么立秋后的天气很快就会凉下来用不着扇子了,如果是“母秋”,那就得再热上一段时间。

但是,对于如何判别“公秋”和“母秋”,倒是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单双日说

这一说法称,如果立秋当天为单号,那么就是“公秋”;如果立秋当天为双号,那就是“母秋”。

我国的立秋在每年的8月7日至9日之间,前后浮动的日子长达三天,横跨单双号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今年的立秋是8月7日,是单号吗?

非也,因为古人看的可不是公历,而是农历。今天是农历6月18日,因此是个双号,为“母秋”。

看看接下来一长串的高温天,似乎应合了“母秋热死牛”的说法。

单双日说的出处,在《金陵十记》中有记载。作者为杨心佛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南京报人,此书为其忆旧之作。

早晚说

还有一种早晚说,从立秋的时间来判断。

老话“朝立秋凉飕飕,夜立秋热烘烘”,也就是说“早凉晚热”。但是两者分界线的“标准”却不大统一。

一种是认为以日出前和日出后来分“早立秋”和“晚立秋”;一种是认为以上午和下午来区分“早立秋”和“晚立秋”;还有一种是以白天和夜晚来区分“早立秋”和“晚立秋”。

还有将“早立秋”“晚立秋”和“公立秋”“母立秋”挂上钩的。

《中国方言大词典》中称,一般白天立秋为“公秋”,而夜晚立秋则为“母秋”。

立秋的时间,是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的时间。今天的立秋是在上午的9点06分03秒。

除非以日出前和日出后来区分,否则按上午、下午或白天、夜晚来区分,今年立秋都为“公秋”,预示凉爽,显然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气温特点不符合。

“立秋”与天气没有直接联系

从今年的立秋后天气来看,似乎“单双日说”比“早晚说”要靠谱一些。那么,再来看一下2013年。

2013年的夏天有“史上最热夏天”之称,当年的立秋也是在公历的8月7日,但农历却是七月初一,按“单双日说”是个“公秋”。

然而,当年立秋后天气非但没有凉下来,反而“热到爆表”。立秋当天最高气温来了个40.8℃,此后两天最高气温也均突破了40℃,高温热浪一直持续到8月17日。当年最后一个高温日出现在了8月29日,达到了36.1℃。

看来,2013年的情况并不支持“单双日说”。

本市气象专家告诉记者,“立秋”时间的早晚是从天文历法来说的。从气象学来说,“立秋”之后经常会出现高温天气,当年立秋后凉爽还是炎热,这是由多种气象因素综合形成的。而且节气本就是古代黄河流域的人们根据经验所创造出来的,对于幅员广阔的我国来说,并不能反映各地的气候情况,“立秋”与天气没有直接的联系。

虽说如此,基于古代百姓自身的观察感知的天气俗谚仍然是有趣的。比如过了立秋后,下一个节气“处暑”,又有谚语在等着大家啦:“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就看看今年的处暑“暑不暑”,秋老虎会不会反扑回头再发威吧!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妍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