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黔干部促成“凤奉合作”-乡亲们家门口上班脱贫致富

晨报记者 张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就上演了一出“沪黔携手,共创发展”的好戏。

作为上海市奉贤区重要企业的水星控股,在援黔干部牵线搭桥下,和当地政府合作打造的“星丝路”项目虽只运作了两个月,却已为凤冈县当地解决了100多个就业岗位,后续建成的5万亩蚕桑基地预计可为500人解决就业问题。同时,水星控股在凤冈当地投产的“水星一号”特色蚕种也已落地生根。去年投资400万元建设的蚕桑基地很快即将落成投入使用。眼看着“凤奉合作”的好消息接踵而至,这也让上海第三批援黔干部、凤冈县扶贫办副主任陈奕开始憧憬未来:“年纪轻的出来打工,年纪大的在家养蚕,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扶贫增收。”

“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难度不是很高,踩直线就可以。”28岁的小张边缝纫边说。对于缝纫,人们普遍印象中是以女性居多的工种,这也让小张这样的年轻男性显得有些特别。小张坦言女性心灵手巧,耐心好,做缝纫有先天优势,“但我做得也不差。以前在广东那边做过制衣,对于缝纫有些基础。”他笑着告诉记者,“我是土生土长的凤冈人,原先在外打工,现在家门口就有这么大型的企业,为什么不在自己家门口工作呢?”

记者在小张所在的“星丝路”项目实操现场看到,20位学员正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实操培训。星丝路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学员们以3个月为限,在实习期过后就可上岗。

“我从江西农村出来,因为掌握这门技术,改变了生活,他们(学徒)让我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上海水星家纺老员工周作琴颇有感慨地说。

一个月前,周作琴被派到凤冈星丝路基地担任培训老师,为当地培训劳动力技术,“和他们(学徒)虽然是初次相识,但他们肯吃苦、肯钻研,人又聪明,掌握缝纫技艺的进度肯定比我当年快得多,收入也涨得快。”“请进来”的同时,星丝路基地还运作当地比较有经验的员工“走出去”——到上海水星家纺学习新技术。

无独有偶,新入职的肖烈上有老,下有小,他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告诉记者,自己家住偏远山区,受当地条件限制,农耕无法改变家境,外出打工也是杯水车薪。这次借着“凤奉合作”的东风,老夫妻俩不仅走出深山,在凤冈定居,还都在星丝路找到工作,在老肖看来,收入增加的同时,夫妻俩有了更多归属感,这才是最大的收获。老肖说,在周作琴到来后,让他学到了不少技术,“虽然目前只学到了最基础的花边绗缝,但在老师教导下明白了很多现代工人该有的素养,比如拉棉要注意卫生清洁,产品不要放地上,干完活要把机台收拾干净,清理地面。”

星丝路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正在培训的员工中,绝大部分为凤冈当地人,“乡亲们在家门口成为现代产业化工人在凤冈已然成为了一种新时尚。”

“凤奉合作”实属巧合

谈及这两年凤冈的变化,陈奕感受颇深。他还清楚记得初次来到凤冈,路过金丝皇菊种植区域时的情景,“我当时和当地领导说,这花好漂亮啊。”“后来他们告诉我,这些菊花是18年种的,因企业后续扶持力度不够,产业慢慢萎缩掉了。”自那时起,陈奕每天脑海里想的就是如何把奉贤当地特色与凤冈巧妙融合,形成“凤奉合作”。“选择项目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要从区域特色、地理环境等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陈奕说。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当地人的介绍,陈奕开始慢慢了解这个自己未来三年工作的小县城。

陈奕发现,在凤冈,有很多养鸡、养虾、养牛、种水果的零星小农户,但都成不了气候,他心想,既然有这么好的自然种养环境,为何不向奉贤的一些农业企业推荐呢?很快,陈奕联络的多家农业企业来到凤冈考察,都被凤冈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吸引,纷纷“情定”凤冈,表示愿望将养殖场搬到凤冈,进一步深化“凤奉合作”,合作共赢。

此外,陈奕还试图让上海奉贤区重要企业——水星控股,为凤冈捐物扶贫。在具体对接中,陈奕从水星技术部总监口中得知,对方正在找蚕桑基地的事,“当时我心想凤冈有没有可能?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源?”经过调研,陈奕发现,凤冈县曾是西南著名的蚕乡,有独特的自然禀赋,这个消息可把陈奕乐坏了。当时的水星正处于发展全产业链的新阶段,他们的研发的“水星一号”特色蚕种,能吐出金丝,是编制高档纺织品的原料,是未来纺织业的“技术高地”。没想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双方一拍即合,很快约定先在凤冈试着养殖“水星一号”。

2019年9月,试养的第一批“水星一号”结了茧,水星方面专家发现,质量出奇的好。“茧丝长、茧壁厚,可能还是因为这边气候比较好的原因。”陈奕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随后试养的两批蚕茧同样质量稳定。终于在今年7月1日,水星控股对“星丝路”项目完成投产。如今的星丝路已拥有厂房、展厅、基地等配套设施。

看似巧合的背后,离不开援黔干部的牵线搭桥与深度调研。这也让本来只想“输血式”扶贫的水星,实现了产业落户和规模化经营,预计养殖规模达到5万亩,带动万余户农民增收致富,同时水星与政府合作在凤冈当地开办的纺织企业“星丝路”正陆续吸纳500余名劳动力就业,优先招录贫困户,实现了“造血式”扶贫脱贫模式。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