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圈房,比石库门还有故事的上海老房子 | 上海专家出书揭秘

什么才是上海真正的老房子?很多人也许会脱口而出——石库门,其实,上海真正的老房子是绞圈房。作为上海老建筑的重要代表,它有着比石库门更悠久的历史和故事。只不过,如今上海现存的绞圈房已经不多了,大多数集中在浦东。

上海作家学者首次揭秘绞圈房建筑

去年,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江南民居”展区特地还原了绞圈房建筑"中轴对称、人行双坡"的这一特色,将绞圈房特有人字双坡形式运用到展厅两侧的主体结构,堪称一幅上海传统海派江南民居的“风景画”。

■ 进博会“江南民居”展区的绞圈房模型

海派作家、收藏家朱亚夫曾经在绞圈房住了三十多年,他对这种地方特色民居有着深厚的感情,“ 听起来绞圈房子名字虽然有点土,但却是地地道道的上海本地老房子啊!”

■ 《上海绞圈房揭秘》(2020年8月出版)

而在今年8月的上海书展上,上海教育出版社发布了《上海绞圈房揭秘》一书。娄承浩和朱亚夫两位合著此书,全方位地诠释解读了绞圈房的历史沿革,书中除了有专家尽心挖掘的图片和资料之外,还有曾住过绞圈房的上海人的回忆。

浦东现存绞圈房较多

■ 上海浦东的绞圈房建筑

那么,什么是绞圈房呢?朱亚夫长期生活在绞圈房,他认为:“ 绞圈房子四面绞合,围居而居,居中大门是上海熟悉的墙门间,依主人的经济实力和子孙多寡,左右各造一到三间正屋。若是各一造一间,则为三开间;若是各造二间,则为五开间;若是各造三间,则为七开间。”

■ 娄承浩在浦东考察绞圈房

在明末清初,上海地区就有绞圈房民居建筑,且遍及上海市内市郊。城市化后,上海绞圈房大片消失。为什么浦东现存绞圈房较多呢?长期研究上海老建筑的专家娄承浩解释说:“ 以孙桥艾氏民宅为例,艾氏在老城厢虹桥艾家弄建有老宅,因明朝政府颁发免税政策鼓励百姓在浦东垦荒务农,所以艾氏一支迁来孙桥,另有曹家渡曹氏一支迁来曹行建曹氏民宅;后来,艾氏后裔在孙桥承袭祖制建起了双绞圈房。为什么说孙桥艾氏民宅是绞圈房?因浦东那时在沿海边常遭受倭寇入侵,因而产生了防御封闭式绞圈房。”

■ 傅雷故居

位于浦东新区航头镇王楼村傅家宅。由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祖辈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清末重建,宅邸占地约1500平方米,共36间房,是一座“四面绞合、围圈而建”的绞圈房。院落与宅邸庄重朴实,内部空间布局紧凑,区域划分私密安静,梁式雕花清晰可见,内隐繁华。2019年经重新修缮之后,现在已成为浦东重要的文化新地标之一。

■ 艾氏民居

位于浦东新区张江镇中心村,是艾可久(明代上海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官至按察使、南京通政使等)一族于清代建造,建筑面积约650平方米,东庭心为80平方米,西庭心为60平方米。建筑造型属于双绞圈房,既有江南多进四合院特点,又有绞圈房特点,现在是“浦东新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 顾氏老宅

位于浦东新区周浦镇棋杆村,兴建于清道光年间(1820—1830年),正房建筑至今已近200年光景,至今仍然有顾家后人居住与此。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有房屋28间,是目前上海保存最为完好的绞圈房。2017年被列入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

■ 吴昌硕纪念馆

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路160号的“颍川小筑”,又称陈桂春住宅。建筑总体呈长方形,坐北朝南,红墙翠瓦,双层二楼,四进三院。全部房屋布局对称,除客厅外,大小房间共48间。该建筑体形是绞圈房平房,但前埭已改为围墙和石库门,没有墙门间,被人称为“墙圈房子”。现为浦东新区历史保护建筑。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严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