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抓住中欧关系的窗口期?

晨报首席记者 顾文俊

上周一,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德国、欧盟领导人通过视频方式举行会晤。在这次重要会晤中,中德欧领导人就中欧关系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多项重要共识,为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再添动力。后疫情时代的中德、中欧关系前景可期。上周六,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和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办的《德国蓝皮书:德国发展报告(2020)》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蓝皮书指出,通过公平竞争与协商合作处理对华关系依然是德国与欧盟的政治主流,在多边体制和全球合作抗疫等方面,中欧也具备共识和良好意愿,这些都是中国主动引导和塑造中欧关系的回旋空间和时间窗口。关键就看我们能否抓住?

《顾问》本期访谈嘉宾: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郑春荣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崔洪建

投资协定 志在年底

顾问:峰会会晤成果首先提及的是共同宣布签署的《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两百个地理标志将被纳入保护范围。地理标志是个新概念,与中欧经贸关系有何联系?

崔洪建:引入地理标志是为了体现农产品的产地和历史文化因素,也是作为高质量农产品的保证。比如安溪铁观音,安溪是地理,铁观音是茶叶的品种,再比如慕尼黑的啤酒、帕尔马的火腿。双方各开名录,这些农产品进入对方市场以后,就会获得高度保护,如果发现仿冒,市场处罚会比一般商品处罚严厉得多。协定的签署,不仅使中欧高品质农产品相互打开市场,也推动中欧在知识产权合作上更进一步,说明中欧之间还是愿意做增量。

顾问:谈了八年多的中欧投资协定被认为是发展中欧关系的重中之重,此次领导人会晤确认要在年内完成协定谈判。协定一旦达成意味着什么?怎么理解公平竞争和对等性开放市场?

郑春荣:欧方要求的对等是全面的对等。我向你开放这些领域,你也得向我开放,你不能对国有企业给予国家补贴,你的公共采购也要让外资企业参与竞标,还有你的劳工标准、环境标准,都要按照我的高标准,这里面就涉及到发展中国家定位的问题。在温室气体减排谈判中有一个共同但有区分责任的原则,发展中国家在兼顾规则的同时首先要发展,在完全对等的开放程度和标准下,我们就没法竞争。于是,双方努力向中间值靠拢。协定的达成可能会让欧盟率先获得较大收益,因为它的基础更好,但是,随着中国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也会倒逼我们的改革在经历短期的阵痛之后,最终获得长远的收益。

崔洪建:谈判初期,我们谈的是投资保护,他们谈的是市场准入,后来,我们逐渐接受他们的理念,同时引入负面清单机制,相互比较不能开放的领域,谁的清单越短,谈判中越能向对方施压。问题是,完全的对等是不公平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不是孤立的中欧谈判,欧盟恨不得将中美第一阶段经贸谈判的突破引以为用,中方也可以借鉴欧盟与日本、越南等经济体签订的条款。欧盟经济与中国经济相融,短期内不可能摆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投资协定的达成将为中欧提供稳定的规则环境,意味着中欧合作可持续。

增进交流 稀释杂音

顾问:当前,中国正致力于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向欧洲人解释,这种新格局与持续开放并不违背,而且会给中欧带来新的合作机遇和发展空间?

郑春荣:“内循环为主” 并非封闭式的搞内需。事实上,我们是要先把国内的市场做稳,做稳国内市场的同时对外保持开放。中国梦和世界梦相通,我们国内市场做好了,对外部世界来说,就有了更好的投资环境。

崔洪建:内循环不是中国企业或中国资本的循环。通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包括欧洲在内的很多外资外企已经成为中国内循环的一部分,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产业分工也已形成循环。双循环的逻辑前提是新冠疫情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叠加影响,以及习主席前段时间提出的要做好应对外部环境长期变化的准备。在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如果欧洲愿意和我们做生意,我们不仅不会刻意改变现状,而且还要深化和扩大合作。而对于有些国家准备从中国撤出部分产业,如果这些产业对我们不可或缺,那么,适时地从内部补充,就属于内循环的调整。

顾问:近期,个别欧洲政客多次在涉港、涉疆、涉台问题上发表不当言论甚至直接付诸行动,对中欧关系造成冲击。如何减少这些噪音和杂音的干扰?

郑春荣:最重要的还是要多进行坦诚的沟通,这次中德欧峰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默克尔说这次峰会是坦诚的开放的会谈,冯德莱恩(欧盟委员会主席)说,这次会谈非常有建设性,而且她承认欧盟内部也有难民问题在内的人权问题。保持对话可以让双方看到自身的问题,也能更好的相互了解。另外,还要管控分歧,不要一有分歧,不等沟通就采取一些不理性的行动。

崔洪建:求同存异是过去45年中欧合作的智慧和经验。我觉得,第一,我们要坚持各自的政治制度和立场,在商言商,不能让政治覆盖经济;第二,保持对话的渠道和精神,在一些敏感问题上直面分歧,乐于沟通和解释,而非简单回应,此次中德欧峰会上,习主席就坦诚地和对方沟通人权问题,他说,人权尚没有完善的榜样,各国都面临人权问题的挑战,我们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然后交流各自有益的经验,岂不比相互指责更好?我记得习主席访问法国的时候,马克龙也曾援引儒家典籍: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坦诚直率的交流可以增进彼此的理解,我们应当分清那些蓄意的丑化和真正的不了解,对于后者,更应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

战略空间 回旋余地

顾问:冯德莱恩在上周欧盟咨文演讲中说,无论美国大选会是什么结果,欧盟都准备建立新的跨大西洋议程。如何解读当前欧盟对待美国的态度,新的跨大西洋议程会给中欧关系带来什么变数?

郑春荣:一方面它对美国非常不满,因为美国突破了欧洲的很多底线,使得欧洲没办法跟随美国一起来处理一些国际事务。另一方面,欧洲对美国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提出要战略自主,但中短期内在安全上还是要依靠美国。在涉华问题上,虽然不赞同美国的做法,比如脱钩,但在有些诉求上是合流的,只不过欧洲更希望通过谈判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崔洪建:用德国外长马斯的话来说,欧美之间已经出现结构性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欧洲在为欧美关系的长期变化做准备。在中美之间,它会避免选边站队,同时,它要尽量赢得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自身利益。我们不要把中欧关系看成中美或欧美关系的附属品,中欧关系本身有很多价值。如果中欧能够如期达成投资协定,对中美、欧美关系也会起到带动作用,面对美国的脱钩压力,我们的回旋余地会更大。在多边领域,如果中欧能在市场准入等问题上达成共识,接下来中欧在W TO改革问题上的立场也就接近,可以避免在多边舞台上受到欧美联手的压力,与此同时,也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多信心。

顾问:有评论说,当年中美“破冰”,基辛格与尼克松访华背后的指路人就是欧洲政治家戴高乐,在新的时期,欧洲是否仍有可能为中美关系回暖提供路径?

郑春荣:现在不比当年,欧盟想要做的是不要卷入。和中国打交道,总体上还是一个互利共赢的思路。特朗普把中美关系推到了战略竞争、非赢即输的地步,这种态势无论是拜登上台还是特朗普连任,短期内都不会明显好转,任何第三方的斡旋也不能起到根本效果。

崔洪建:如果我们确实是从多极化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应该鼓励甚至帮助欧盟战略自主。反之,随着中美竞争加剧,欧盟做大自身的时间和空间却越来越小,加上拜登上台更重视美欧团结,欧盟选择美国的可能性就会更大。假设欧盟能够作为相对独立的第三方,可以减少中美直接冲撞和冲突的可能性。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经贸合作甚至安全合作,让其战略自主更快到来。多极力量的平衡好于两极对峙的格局,欧洲也不想重演冷战的历史。中欧双方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是单边主义的受害者,应当成为现有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顾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