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思路发布-让绿色成为最动人底色最温暖亮色

晨报记者 郁文艳

市政府新闻办昨天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介绍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完成情况和“十四五”规划思路。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柏国强、市水务局副局长周建国、市绿化市容局总工程师朱心军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十三五”时期,全市各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抓环保、促发展、惠民生”,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本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各项目标全面完成,环境质量改善等约束性指标提前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十四五”期间,将紧紧围绕“抓环保、促发展、惠民生”工作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在稳定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成果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初步考虑到2025年,实现“两稳定、两初步”,做到“三达、两保、两提升”。“两稳定”是,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生态服务功能稳定恢复;“两初步”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步实现。“三达”是,大气环境质量全面达标,水环境功能区基本达标,碳排放总量力争达峰;“两保”是,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近岸海域水质保持稳定;“两提升”是,受污染耕地、地块安全利用率持续提升,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持续提升。

持续降低PM2.5和臭氧浓度

问:去年上海的环境质量数据在不断进步,同时也发生了去年12月有数次的短周期重污染过程以及夏天的臭氧污染问题,面对这些短板,上海接下来会有哪些改进举措?

柏国强:从目前历史的轨迹来看,上海的空气质量已经呈现出持续改善而且比较明显改善的趋势,整个“十三五”期间PM 2.5浓度下降了36%。所以我们有信心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只要科学、精准的实施一些处置,力量花下去,总归会看到效果。当然空气质量改善也是一个持久战,要有恒心。

从现阶段的空气质量状况来看,可以说还没有摆脱“人努力天帮忙”的阶段,稍有松懈空气质量可能会有一些反复,秋冬季还有污染天气甚至重污染天气发生,夏季高温时段臭氧超标时有发生,复合污染问题进一步凸显,臭氧已经取代PM 2.5成为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2020年PM 2.5超标17天,臭氧超标27天,重污染出现1天。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PM 2.5和臭氧协同控制为主线,以协同推进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和碳排放达峰为抓手,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通过启动实施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持续降低PM 2.5和臭氧浓度,提升空气质量。一是继续降低本地污染排放。以能源、产业、交通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移动源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同时充分发挥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二是深化区域联防联控。以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为抓手,深化三省一市合作协作,协同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新建绿道再增1000公里

问:近年来,上海市民明显感受到身边“绿色”更多了。请问,“十三五”期间上海在绿化和林业方面有什么具体建设成果?“十四五”期间还将有哪些规划亮点?

朱心军:“十三五”期间,上海坚持“绿化上海,造福于民”的方针,坚持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建设要求,积极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全市“环、楔、廊、园、林”的生态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具体建设成果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城市绿道和生态廊道建设成效显著。完成绿道建设1093公里,黄浦江滨江绿道45公里核心段贯通。17条(片)市级重点生态廊道基本建成,崇明世界级生态岛、长江两岸等完成造林30万亩。

二是城市公园体系和郊野公园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城市公园从2015年的165座增加到2020年的406座,金山廊下等7座郊野公园相继建成开放,230个街心花园为市民提供了身边的精致生态空间,约九成公园延长开放更好地满足了广大市民休闲健身需求。

三是区域绿地和立体绿网建设稳步推进。4038公顷的外环绿带全面建成,三林楔形绿地等一批重点绿地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全市累计新建绿地逾600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全市新增立体绿化约206.3万平方米,总量达到474.1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视率显著提高。

四是湿地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建设协同推进。加快推进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崇明东滩互花米草控制率达95%以上。宝钢水库、崇明北湖等13块湿地被正式划定为上海市第一批市级重要湿地。全市累计建成20个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恢复、新建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近6300余亩,累计划设6个野生动物禁猎区。

尽管取得了上述显著成绩,但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不断提高生态绿色环境质量,造林绿化任重道远、使命光荣。“十四五”期间,上海将以“生态之城”建设目标为引领,着力构建“公园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绿色环境需要。

一是推进公园城市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千园”工程,中心城区新建或改造一批社区公园或口袋公园,郊区实现“一镇一园”、“一村一园”。全市新建绿道再增1000公里,推进实施环城公园带(一期)建设,形成外环“彩带”。

二是推进森林城市体系建设。重点打造环廊森林片区,建设一批特色明显的开放休闲林地,构建点上造林成景、线上绿化成荫、面上连片成网的林地体系。

三是推进湿地城市体系建设。加强新生湿地培育、保育和生态修复,全市湿地保有量维持在46.46万公顷。逐步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力争再通过五年的努力,切实让绿色成为上海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最温暖的亮色。

力争建成国际碳金融中心

问:关于“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上海有哪些考虑和安排?

程鹏: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者”,一定会加快各项工作推进,力争提前实现碳达峰。

下一步,一是完善各部门、各领域工作协调机制,我们将与市发改、经信、交通、住建和金融等通力合作,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稳步推进。二是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要求,抓紧与“十四五”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在十四五期间推进落实。三是抓紧出台本市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达峰的目标和技术路线,细化重点行业和区域相关举措。四是加强国际国内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大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开发应用和产业发展。五是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努力争取把上海建成国际碳金融中心。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郁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