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味道!浦东三林这些本帮菜,你吃过哪些? | 爱申活暖心春

春节前夕的三林塘老街,虽没有往年熙熙攘攘的街景,但街边的几家三林本帮菜馆,却是人气十足。历经百年,本帮菜依然是新老上海人热衷的口味。小编随着三林人曹琪能,品评本帮菜的味道与记忆。

本帮菜虽名“本帮”,却含着海派的融合之意。上海地处江南水乡,东临大海,北靠长江,南依杭州湾,西与苏浙接壤。1843年上海开埠,一跃成为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最大的都会。“十里洋场”云集中外客商,大量人口的涌入,也让各地饮食业者看到了创业的机会。到了清末民初,上海饮食业已经有了沪、苏、锡、宁、徽、粤、京、川、闽等多个帮派的菜肴,而本帮菜也在此时成为了“集大成”者。

“那个时候,浦东尤其是三林地区,有很多人在上海城里开设本帮菜馆。”曹琪能举了个例子,三林有个临江村,该村村民大多学习厨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临江人李林根、“德兴馆”创始人之一。那时,三林人纷纷跨黄浦江开饭店,每逢节庆回乡祭祖,“得把黄浦江上的舢板全部包下来。”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能请到临江大厨烧菜的,那可是“顶呱呱”的事情。

一道蒸三鲜,带着热气与香气,被摆在了餐桌正中。这个大砂锅一放上,整场本帮菜筵席便有了“灵魂”。这道菜,背后还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明朝末年,三林塘王家渡有个私塾先生叫王体仁。他的得意门生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王先生六十大寿时邀请徐光启赴宴,谁知,徐光启当天并没有来。就在王先生失望之时,徐光启紧赶慢赶,第二天终于赶到了。王先生看到徐光启顿时手足无措:酒席早已摆完了,拿什么招待学生?王体仁急中生智,立刻用昨天切配剩下的鸡肉、猪肚、熏鱼,猪爪等边角料放在一个大砂锅里,再加上油炸的猪皮,倒入高汤大火蒸熟。徐光启久居京城,品尝到这样一道江南风味的菜肴,连连称赞。王体仁悬着的心也放下了。“传统的蒸三鲜,猪脚、肉皮、熏鱼、鸡肉是必放的。”曹琪能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又进行了改良,放入了大虾、鲜笋……”

“浓油赤酱,这是妈妈的味道!”食客倪女士又夹了一块肉。走油肉是本帮菜的一道“硬菜”,吃口却“入口即化”。曹琪能笑着说了另外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对婆媳,关系不太好,两人经常吵架。一天,婆婆外出,吩咐小媳妇煮个红烧肉。媳妇欺负婆婆牙口不好,特意把肉放在油里炸,想把肉做得硬一些,这样自己可以独享美味。没想到婆婆突然回来了,媳妇慌了,赶紧把肉捞出来,放上酱油装作煮红烧肉。没想到,烧出来的肉又酥又香特别好吃。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改善了许多。

本帮菜的基因里一直流淌着传承与创新的精神。一道“酱瓜馄饨”成为了“久久圆”饭店的“网红”必点菜。酱瓜也是三林塘的传统美食,酱瓜和馄饨的结合,味道如何?清香酸甜的酱瓜捣烂,和肉糜搅拌均匀,包成的馄饨鲜美中更带着一丝爽口,让食客食指大动,吃了一个又一个。“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三林为他准备了酱瓜馄饨。可惜,他最终没来三林,错过了这道美食!”曹琪能笑着说,这个“秘方”,是他从一本当时文人的手抄本《寸草堂诗钞》中觅得的,“复原之后,味道令人叫绝。”

时近中午,饭店里人头攒动,推杯换盏之间,春节气氛变得浓郁起来。这座千年老街旁的本帮菜馆,变的是不断改良融合的菜色与环境,不变的是那份持久的味觉记忆与家常情感……

除了上述充满记忆的菜品,

三林本帮菜还有哪些特色?

小布请曹老师介绍了几道

老三林人的“必点菜”:

三林本帮菜

01八宝辣酱

02响油鳝丝

03浦东三黄鸡

04油爆鱼

05烤麸

06凉拌海蜇皮

07扣蛋卷

08鲳鱼年糕

09油煎塌饼

……

你最喜欢哪道本帮菜?

有什么故事?

欢迎和小编分享~

来源:浦东发布       作者:浦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