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摄影,热爱化学的男生,如愿收到美国西北大学录取通知书

不久前的一个礼拜五下午,距离出录取结果还有一天。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十二年级的陈一哲同学坐在车上,像往常一样在回家路上听着电台里的歌曲,他常常在心里默念:下一首歌会是喜欢听的吗?新的一天又会怎样呢?

当电台里再次响起熟悉的旋律时,他总能回想起过往的一幕幕——似乎等待结果的焦虑也被缓解了。

而第二天,这个答案来了:他如愿被美国西北大学(U.S.News美国综合性大学排名9)录取了,他将入读该校主修化学专业。

自称学术能力是叩开名校的敲门砖

为什么选择西北大学?

陈一哲说因为自己申请的是化学专业,所以会在考虑大学综合实力的同时,参考大学的专业水准。而西北大学的化学系和材料系是全美国顶尖的。

同时,西北大学崇尚包容的教学风格与学校氛围,使得他可以在多个领域中进行探索,作为国际生能更好地融入西北的学生团体。而且,西北大学坐落于密歇根湖畔、毗邻芝加哥,美丽的环境也非常吸引他。

“能够被西北大学录取,对方是看中了你什么样的特点?”记者询问。

陈一哲坦言,首先是学术能力(如课内成绩等),因为这是作为高中生最重要的“本职工作”。其次,可能是他的活动经历,例如在学校里参与什么社团、暑期里参加什么夏校,体现出了他在热爱的领域中进行的探索以及将来在这个学科中深耕的意愿。

■ 夏校线上演讲(2020年)

美国名校的面试经历是怎样的?

原来,西北大学的面试是“校友面试”,即由一位往届校友担任面试官,对申请者进行面试。面试时长在半小时左右。陈一哲回忆那天他们俩主要交流了选择该校的原因、校内外活动的经历,以及校友在那里学习的经历。

他说,这次面试不仅让招生官更全面地了解他,也让他进一步了解了这个学校。

对摄影的爱好,让他迷上了化学

在专注学术之余,陈一哲对摄影的爱好与对美食的热情,为他在中学7年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从小,拍照就一直是给他带来莫大乐趣的事情。他喜欢拿着相机,透过镜头去发现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美丽。

■ 陈一哲摄影作品

初中的时候,在赛场边与剧场里举着“长枪短炮”成为了他课余生活的全部:他给学校拍过海报照,运营过初中的PHirst微信公众号——自己其实从没想到过后来会爱上化学。

■ 陈一哲摄影作品

但说也奇怪,把他带向化学的,也正是摄影。
渐渐地,仅仅是拍到一张画面唯美的风景照已经不能满足他对摄影的期许。一次偶然非同寻常地用长焦镜头拍摄陆家嘴建筑的经历,让他感受到了另一种视角带来的惊喜:原来重复排列的建筑结构,在阳光下强烈的明暗对比中,是这么的有韵律感与节奏感。

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地迷恋上了这种重复之美:瀑布在长曝光下一丝丝飞奔而下的水流、工厂钢管上排列整齐的锈迹……

■ 陈一哲摄影作品

自然而然地,当他在一次博物馆参观的途中,看到那棱角分明、纹路整齐、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的矿石时,他便对这些在地球深处形成的晶体赞叹不已。

当他在初三的化学课上,了解到正是一个个微小的原子的重复排列决定了晶体与物质的宏观性质时,他认识到化学就是连接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桥梁,而其中的韵律美让他对这门学科一下子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所以,进入高中后,当他思索起学术专业方向时,脑海里萌生一个强烈的、难以抗拒的念头:他想学化学。
其实一开始,作为一个不那么典型的“理科生”,他对自己学化学的能力并不自信。当得知身边的同学们从小学竞赛、打比赛之后,他认识到了自己在专业差距。
于是,从高一开始,他投入到了更深入的化学理论的学习中。课堂学习之余,从每周二晚上的化学社的活动中、B站的“有机化学”网课中,暑期化学化工学会的集训营中,他努力汲取着化学相关的知识,拓宽自己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视野,最终让他在课内与学科竞赛上取得了一些成果。

这样的习惯也延伸到了其它科目的学习中——这得益于他对效率的要求,他很幸运地在高二上学期就在SAT等标化考试上达标了。
但机械式的学习,让化学最初带给他的好感渐渐被冲淡了,而摄影等爱好也被他逐渐疏远。

那时,他常常反思,自己学化学的意义到底是为了最初对美的期待与追求,还是只为获得分数?

美食节目,启迪他更深地领悟化学

无意间,一个网络上的美食节目“Four Levels of Cooking: From Amateur to Food Scientist”启迪了他做出改变。

在介绍烹饪技巧之余,这个节目还邀请食品科学家讲解在烹饪背后的科学原理。这让他更清楚地认识到,化学不仅蕴含着微观世界的韵律,更是食物的美味与生活的美好背后的源动力。

巧的是,他和另一位喜欢化学的同学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筹划并成立了学校第一个主打自然科学与烹饪艺术融合的“食验室 Tasty Reaction”社团,想在探索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之余,把自己所体会到的科学乐趣分享给身边的人。在家政教室里,他们探讨着吉利丁的凝胶化作用,研究着糖的非酶褐变。

当他们的微信公众号推文在朋友圈广为流传时,当更多的同学们想要加入社团时,当他们争论如何用化学知识解释焦化过程时,这些片断互相交叠、萦绕时,他知道大家都已经沉浸在化学之美中,他更感受到了“理科生”特有的浪漫。
在化学社的活动中,他也尝试引入更多“竞赛与考试”之外的内容。

在寒暑假、春假时,他们邀请学长学姐为大家分享化学研究的前沿情况、大学化学的学习心得;在学校校庆时,他和同学们策划了“他国古代化学成就”的演讲,设计了主题帆布袋、贴纸,让他们化学社——一个学术氛围浓郁的学生组织,成为了一处可以享受科学的欢畅淋漓的归属地。

化学的多样性、实用性与那无穷的魅力,让他迫不及待地投入到研究实践中。很不幸的是,他关于“钙钛矿发光性质”的拓展论文(EE)项目由于疫情搁浅了。

但令他惊喜的是,他在高二暑假的时候,有机会参加美国石溪大学的加西亚(Garcia)学者项目,并有幸选到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课题,得以继续他的研究。

“化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这在一个亟需清洁能源的时代,带给我们多少欣喜和振奋。因此,Zoom上的“云实验”中,我与来自不同时区的队友,在老师的指导下,线上合作完成了项目,它也让我更坚定了自己想要在化学领域继续深耕的想法。”陈一哲说道。

从申请季到放榜日:焦虑之后是欣喜

申请季,他期待带着他热爱的化学专业,去领略那里优美的校园风光与绝佳的地理位置,带着相机与美景撞个满怀;在世界顶尖的化学系,带领他在化学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该校“AND is in our DNA”的兼容并包,可以让他在专业与摄影和美食的爱好之间找到平衡……

于是,申请的目标,最终指向了那坐落于密歇根湖畔的“西北大学”。

那时,当他检查完申请系统上的最后一栏时,带着小小的希冀,他按下了那个汇集着他17年经历的提交键。此后的日子里,他便用文书与学校的事物填补自己焦虑的时间——

终于,在那个放榜日,礼拜六清晨。他打开手机,登录邮箱,点进页面后,显眼的“Congratulations!”带走了他所有的倦意——一切的努力变得值得而又难忘。

他终于可以去看得最远的地方。
此后的日子里,他将继续带着他的小小希冀,驶往下一个十字路口。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朱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