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刚过,91岁的吕其明突然辗转难眠,又拿起了手中的笔

1965年2月,35岁的吕其明临危受命,在新乐路那座老式公寓里奋笔疾书,短短一周就写出了《红旗颂》,深情描绘了开国大典上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情景。

2021年2月,91岁的吕其明日夜奋战,决定大刀阔斧地改写弦乐合奏《祭》——为缅怀在抗战中牺牲的父亲,更致敬那些英勇捐躯的革命先烈。

“刚刚过去的牛年春节,一派喜庆祥和。可热闹的大年三十刚过,我突然就冷静下来,并且感到一种悲悯。我今年91岁了,能活到今天是如此幸福。但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路走来,我的很多战友倒下了,这让我想到,没有千百万革命先烈的牺牲,不可能有共和国的诞生。”

心中涌起的这股念头,让吕其明辗转难眠,于是他下定决心,要用一部作品,来纪念为民族解放而捐躯的烈士们。

■吕其明(右二)

2月25日下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的发布会上,精神矍铄的吕老从“90后”年轻作曲家龚天鹏手中,接过了象征“薪火相传”的花束,也分享了自己当下的创作体验。

在红色音乐经典中,吕其明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用饱含激情的音符,写下一首首传唱大江南北的名篇。

1956年,26岁的吕其明为电影《铁道游击队》配乐,创作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他还为电影《红日》《白求恩大夫》《霓虹灯下的哨兵》《庐山恋》《城南旧事》《雷雨》《焦裕禄》等电影写下配乐。2012年,82岁的吕其明还与作曲家陈新光合作,谱写了交响组曲《使命》。

如今,即便已是91岁高龄,他毅然笔耕不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只要身体好,脑子不糊涂,我就一直写下去。”当被问道如何保持创作激情时,吕老却将这看作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我觉得我还年轻,还可以继续为党工作。这也是我应尽的责任。”

除了改写弦乐合奏《祭》,一年前,他还完成了《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的创作。“2020年的春天,我看到那么多白衣战士奔赴抗疫前线,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鼓舞着我。”在这个时候,吕其明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身为作曲家的我,一定要写一部作品来歌颂白衣天使。于是,他以《白求恩大夫》电影音乐为素材,创作出时长17分钟的单乐章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歌颂伟大的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精神。

“从我1964年为电影《白求恩大夫》创作配乐到现在,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忘记它。歌颂这样一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歌颂白衣天使,这个题材不会过时。2020年恰逢这样的时机,我终于有机会再一次拾起这个主题。”

在吕其明心中,《祭》与《白求恩在晋察冀》心中的分量,并不亚于《红旗颂》,“这两部作品,我尽了非常大的努力。”

今年4月,艺术总监张艺执棒的上海爱乐乐团,将奏响吕其明的《红旗颂》《铁道游击队》《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祭》等作品。

在他看来,这一生所做的,不过就是希望把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融进音符。“《红旗颂》为何能常演不衰?因为我对祖国、对人民、对党、对红旗的感情,和观众不谋而合。只有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情,才能受到大家的肯定和欢迎。”

老一代的艺术家正是这样身体力行、心无旁骛,向所有人诠释如何用自己的毕生心血为国家的文艺事业做出贡献,“只要它们伴随时代的脉搏跳动,被广大听众所接受,所喜爱,所钟情,这就是对我最高的褒奖。”

现场,吕其明还提起了一件事。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百岁老战士们回信。虽然没到百岁,但作为一名曾经的新四军战士,吕老同样感慨,他特意写下一篇《回信有感》并分享给了在座的记者:

回信有感——吕其明

得知总书记给新四军百岁老战士们回信的那一瞬间,我分外激动。虽然我还没到百岁,但作为一名曾经的新四军战士,我十分感谢总书记对我们老革命人的牵挂和深情。

90多年来,我亲眼见证了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现在的生活、医疗、居住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我衷心向党和政府,向总书记表达感谢。

总书记的话让我备受鼓舞。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一生恪守两条信念:一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二是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虽然我已耄耋之年,但只要一息尚存,我就要用优美旋律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人民,能为党和人民多做一点有益的工作,是我一生的艺术追求。

我会按照总书记要求,继续做一名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本色、珍惜荣誉,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努力!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