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煎馒头品牌化进阶之路

纵观生煎进阶的时空线,撇开大壶春这家祖师爷,生煎的品牌化之路是从90年代那会才起步的。

在郎海宝的印象里,90年代之前,上海滩做生煎馒头的,名气响的非常少。几乎都是生煎摊,弄堂口饮食小店门口支个炉子这种。

可能因为生煎实在太大众太民间了,那时生煎摊在市区遍地开花。其中最出名的,要数汕头路生煎了(舒蔡记前身)。

大概在1987年,广西中路汕头路口上开着一个临时生煎摊,传统做法,个子不大,白汤,底板厚实,硬、脆。

这家生煎摊一开出就影响广泛,一骑绝尘。

老板娘蔡方英早上5点出摊,10点就收摊,摊头前永远在排队,人手一个钢宗锅子或者碗盏,伸长脖子等着。

“到汕头路吃生煎去”简直可以列入当时的上海闲话语录。

■2014年汕头路上舒蔡记人头攒动的景象

后来汕头路生煎搬了好几次家,2001年兜兜转转又回到汕头路,有了正式的门店,取名“舒蔡记”。

之后又辗转搬家、开分店,但也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打开点评网,在很多舒蔡记多年忠粉心目中,当年的汕头路生煎永远是生煎馒头天花板。

舒蔡记浮浮沉沉期间,生煎的故事生出了另一条分支。

1994年,吴江路上开了家小杨生煎,一夜爆红,天天大排长队,当年的网红头牌打卡胜地无疑了。


■如今小杨生煎已遍地开花,出现在各大商场里。

由于楼面很小,每天吴江路上都呼啦啦站一堆人,手捧滚烫的生煎,面红耳赤吮吸着滚烫汤汁。

1986年出生的汤徐亮是典型的上海小囡,生煎馒头从小就是他双休日绕不过的早点。

当年他也无数次手持吴江路“站票”,在人挤人的马路上满嘴油吃生煎吃到大快朵颐。 

1995年,老卢湾的老饮食店丰裕,创出“丰裕生煎”品牌,到1996年就开出了八家店,家家排队,生意兴旺。 


■丰裕生煎也是上海一家老牌生煎连锁店

东泰祥、飞龙生煎、阿三生煎……这些名头响当当的生煎店也一个个冒出来了。

在品牌化的道路上,原本开在路边摊小吃街的生煎馒头飞速进阶,“上海点心一张名片”的属性越来越强。

当然,其中的佼佼者,仍然是大壶春和小杨生煎两块牌子。

两家都把“上海生煎”做成金字招牌,舞到了海外。

在小杨生煎官网首页,挂着一条新闻:“小杨生煎携手某国民潮牌耀眼伦敦时装周”。生煎馒头上了伦敦时装周,是不是很励志?

至于大壶春,上海第一批米其林餐厅揭晓时就榜上有名,并且连年霸榜,总店门口“哐哐哐哐”四块米其林大匾又亮又闪。

2017年苹果CEO库克来上海,也是点名要吃大壶春生煎。

■2017年,苹果CEO库克(右)来沪打卡了大壶春的生煎。

品牌越红,两家粉丝吵架气氛就越火热。

B站上的吃播视频里,只要提到生煎包,总能刷到这类“点炮”弹幕。

“大壶春的老式生煎好吃,小杨和大壶春比差远了。”

“小杨生煎超级好吃,永远的神。”

上海本土美食家老波头曾调侃说:“每次觉得微博没人气的时候,不一定要骂,提两句小杨生煎就可以了。”

虽然口碑褒贬不一,但小杨是上海一众生煎品牌里,分店最多最广的,数量还远远超过其他店家。

某种意义上,的确是小杨推动了“生煎之城”的形象深入人心。

不光上海有数不清的小杨生煎分店,在长三角各个城市——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扬州杭州,到处都能看到小杨生煎的招牌,连奥克兰都有山寨版小杨。

在点评网上,扬州京华城店的评价中有人说:“这是一家我大学期间就很爱吃的店,以前在上海才能吃到。”

这种城市间的联动跟随着互联网被激活,“上海生煎”的品牌化水到渠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到处开枝散叶的小杨助推了上海生煎的知名度。

另外,要细究起来,在今天的中国餐饮环境里,生煎本身就具备出圈的明星属性。

第一,全天候各个时段都可以吃。它不像四大金刚,没有很强的早餐属性,早中晚、下午茶、夜宵皆宜,对店老板来说,生意也好做。

第二,话题性强,不同流派可以打嘴仗,还有可能烫破皮、会爆汁的尴尬搞笑成分加持,特别适合拍照调侃,发微博朋友圈。

第三,生煎滚烫、咸鲜、焦脆,丝毫不输给野性有张力的烤串,这也恰好迎合了全民对重口味的追捧风潮。

当然最让人意外的是,这一传统小吃居然自带强烈的互联网属性——二十分钟送到家,温度正正好好,底层焦脆还在,外形也不会垮掉,味觉体验堪比堂吃。


■皮厚底脆的生煎经受得住运输的考验,颇受外卖点单欢迎。

于是,在外卖PK中,生煎馒头成了订单上的宠儿。相比之下,汤面馄饨这类点心就略显疲态了,毕竟送到家软糊软糊的,口感差强人意。

去年疫情期间,饿了么一组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3月25日到31日这一周,上海产生了10.6万份生煎订单。

- END -

写稿子:李欣欣/ 拍照片:李欣欣/

编稿子:韩小妮/ 写毛笔:莼 哥/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