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好像对我们越来越好了,孩子进步了!”张心亚与智障孩子结缘16年,仍在开展各种助残工作……

“‘张妈妈’教会了我画画,还有玩抖空竹!我还去大世界表演过呢!”“我只对‘张妈妈’讲心里话!是‘张妈妈’给了我被认同、被尊重的感觉。没有她,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在虹口区曲阳街道有这样一位“张妈妈”,她是“阳光之家”里所有智障学员的“妈妈”!16年来,她既是一名志愿者,更是把所有精力和热情都奉献给了社区助残事业,她用耐心、爱心教会了智障学员们很多技能,更是帮助他们一步步走上社会。与智障孩子结下不解之缘的“张妈妈”,更是给予了很多智障孩子家庭信心,他们说,“正是有了张心亚老师,才让我们这些智障家庭看到了希望,生活好像对我们越来越好了,孩子进步了!”

智障孩子口中的“张妈妈”就是张心亚,如今作为张心亚助残工作室领衔人,她带着46名专职领志愿者们、以及400多名社会爱心志愿者,根据残障人士的需求为导向,制定了教育、康复、文艺、社会共建与社区融合等七大类教学项目,先后服务了41万人次、累计48万小时。

 

“小爱”变“大爱”,想给予智障孩子更多的爱

“其实,我也有一个智力障碍的女儿。我女儿3个月大的时候,因为油漆中毒引发休克,导致后天智力障碍。”16年前,已经退休多年的张心亚,看到虹口区曲阳街道有个“阳光之家”,便带着智力障碍的女儿来到“阳光之家”,想让孩子到社会上来见见世面。

张心亚至今仍清楚地那个场景,“当我走进’阳光之家’时,发现里面的孩子眼神都呆呆地看着我,教室里几十名残障孩子不能上学、不能工作,甚至连生活都无法自理……”相似的遭遇一下子唤起了张心亚的怜爱之情。于是,她决定把自己对女儿的爱从家中小屋里“移”出来,融入到社会中,给予更多智障孩子一份关爱。

张心亚报名加入了“阳光之家”志愿者队伍,成为了这个特殊“家庭”的第一批“特教老师”,从此与这些智障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坚持就是16年,在张心亚的和她志愿者团队带教下,曲阳街道阳光之家的学员们学会了唱歌、跳舞、念古诗,还学会了简单的生活自理技能,其中有21位智障人士还走上了工作岗位,许多智障人士家庭也多了阳光和笑声。

用爱心和耐心千万遍地教会智障孩子

“智障孩子既单纯又敏感,与他们打交道,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爱心,其次是要有耐心。”张心亚说,”孩子们刚来到’阳光之家’时,四肢不协调、口齿不清,教他们画画,得手把手地一千遍、一万遍得教。”

今年40岁的何女士是位重度智障人士,每次看到张心亚总是“妈妈、妈妈”叫个不停。前几年,何女士的父亲去世了,成了一位独居的智障人士。张心亚更是将何女士当成自己的“女儿”,隔三差五地去上门看她,家里包了馄饨、饺子,总是给“女儿”送去,天冷了叮嘱何女士多穿点。

如今的何女士不仅会画画,逢人还会说:“阿姨好,爷叔好”。邻居们都说何女士变得越来越好了!要知道,以前的何女士见人就吐口水、还谩骂,10多年前,张心亚上门去请她到“阳光之家”参加活动,刚敲开何女士的家门,迎接她的却是一口口水、一顿谩骂……面对如此突如其来的情景,张心亚镇定地掏出纸巾,上前帮何女士擦拭留在嘴边的口水,再将自己的脸擦干净。在一次次地劝说下,张心亚终于成功带着何女士走进了“阳光之家”,开启了她新的人生。

“阳光之家”的学员陆同学是是位多重残障人士,但只要玩起抖空竹,就无比快乐和自信,正手、反手、抛接、跳跃……各式各样的动作,引得人人阵阵惊叹,“都是‘张妈妈’教我的!”

张心亚不仅叫得出“阳光之家”每一位学员的名字,还熟悉他们每一个人的性格脾气和才艺本领,“无论某个动作要学习多少遍,我们就是要他们相信:‘你行,我也行’。”

带着有一技之长的残障人士回馈社会

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日就要来了,最近张心亚忙着与工作室志愿者一起商量着3月5日的活动,“那天,我们会带着有一技之长的残障人士到虹口公园,回馈社会为大家服务。”在张心亚看来,残障人士在接受社会关爱的同时,也要力所能及地服务社会。

除了每年的学雷锋日,张心亚助残工作室每个季度都会组织一次便民服务,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会为社会大众提供免费的小家电维修、盲人按摩等服务。陆老伯是一位肢体有残疾的人士,但他却很会修手表,于是他也积极报名成了一名志愿者,“为有需要的人换纽扣电池、进行维修,这让我感觉自己有了社会价值。”

如今已经73岁的张心亚依然在为助残工作忙碌着,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她一直在坚持?作为“全国最美志愿者”、一名有3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张心亚说,“我入党时就有一个想法,要为党和人民做点有益的事,贡献点微薄力量。我现在这么做,就是在践行我的入党时的誓言”。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荀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