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寸之间看上海!这场关于“上海分寸”的讨论,为何引发了巨大的共鸣?

上海的分寸是什么?

上海人的分寸、上海城市的分寸是怎样形成的?

这些分寸背后透出的是怎样的历史变迁和人文精神?

4月克勒门文化沙龙,以“分寸之间看上海”为主题,邀请《上海分寸》作者马尚龙、普利兹克奖得主让·努维尔中国工作室负责人陈晨、国家一级导演、著名舞蹈家魏芙、沪语推广达人徐祥、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等,一起聊聊他们眼中的“上海分寸”。

上海分寸是上海人的做派

说起上海分寸,作家马尚龙无疑是最初那个抛砖引玉的人。他的新作《上海分寸》,正是本次沙龙主题的缘起。

今年2月,他的上海系列“三部曲”之三《上海分寸》一书出版后,“上海分寸”四个字,出乎意料地获得了很多人的共鸣,成为大家谈论的热词。

马尚龙这样写道:上海分寸,是上海人的习俗,是上海人的能力,是上海人的审美,也是上海人的做派。

 

■马尚龙

他说,“上海人的普遍做派,可以用这16个字来形容:不冷不热,不卑不亢,以礼相待,不强加人。”

著名译者林少华曾写过一篇文章,说和上海人交朋友,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有距离感。

马尚龙《上海分寸》一书中也写到,和上海人交友容易,交心难。你要和一个上海人贴心贴肺的交朋友,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上海人与人之间,他的一种关系,总是有一种分寸感,所谓的分寸其实就是距离。

■《上海分寸》马尚龙 著 

这种“上海分寸”,在马尚龙看来,源于老上海人传统的居住模式。“在上海,以淮海路为主轴,以南京西路为主轴,集结了上海最集中的老式公寓房子。老式公寓和其他地方房子不一样。每个人空间都很小,但都有独立空间。在这么一个独立的空间里,上海人的距离感诞生了。”

马尚龙说,人们对这种“边界”的重视,并非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在合作的同时更讲究“规矩”。“有了边界,就有规矩可循。每一个规矩的细节,都体现着精神文明。”

建筑师眼中的“上海分寸”

上海的生活方式是上海分寸,上海的城市治理是上海分寸,上海的艺术创作亦是上海分寸。

普里兹克奖得主、法国建筑大师让·努维尔中国工作室负责人陈晨现场分享了一个建筑师眼中的“上海分寸”。

今年7月,位于陆家嘴滨江的浦东美术馆将迎来开馆。浦东美术馆由法国著名建筑大师让·努维尔设计。

■主持人阎华与陈晨

陈晨说,这个建筑物并没有自己独特的所谓造型,但这里有所有的几何线条。他透露,浦东美术馆将拥有世界上唯一一个对着公众直接开放的展厅。

在陈晨看来,上海分寸其实就是一个态度。“一个美术馆要在全世界有自己的地位,不是你有多少个展厅,而是你有多少个独一无二的展示空间,才能吸引全世界一流的当代艺术家到你这里来做展览,真的不是大而全,不是靠堆积多少张画,才让它有一个世界的地位。”

他希望,浦东美术馆这个建筑物在上海未来多少年里面,能够代表上海的最美记忆。

网红达人眼中的“上海分寸”

在抖音上拥有121万粉丝的沪语推广达人徐祥,讲述了自己在网络推广沪语的分寸掌握,“上海的分寸是海纳百川,但它是有限度的,分寸是有边界的,所以我觉得上海的包容,限度就是不能忘记自己的声音,它就是上海话。”

 

■徐祥

徐祥是一个沪剧演员,面对上海话已经落寞的现状,他充分发挥了演员的优势,“我教上海话,我不能说大家跟我读,没有人要看的。我通过我的表演寓教于乐,再做沪语段子让大家看。”

去年,他的一条沪语视频播放量达到了5000多万。前不久他为上海沪剧院迎接建党百年沪剧《江姐》所发布的一条预告视频,也达到了200万播放量,2万多点赞。他说,“我觉得做任何事情,前提要用心分享美好。”

如何写段子?如何把握好网络世界的“度”来传播上海文化?对分寸的准确拿捏,让徐翔收获了百万粉丝。

上海的分寸就是创造新的格局、新的分寸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认为,“上海分寸”就是专业、自律、从容、笃定的代名词。

在他看来,上海不仅仅只有分寸,上海也在不断突破原有的格局,创造新的格局。

他指出,“上海的分寸就是创造新的格局、新的分寸。上海的分寸是什么?上海的分寸就是得到别人的信任,就是别人觉得你做事情是‘模子’,也就是上海‘模子’。”

■陈钢

著名作曲家、克勒门掌门人陈钢说,“分寸”不是一成不变的规矩,而是一种动态的尺度,就像是一把伸缩自如的弹簧尺。它会因时、因人、因景而随时变化和调节。爵士音乐和江南丝竹中的即兴表演均是如此。

陈钢表示:“海派艺术总是在不断创新变化,上海人讲上海是‘魔都’,有一层言外之意就是上海人永远不会停留在原来的地方,永远有新的变化,我觉得这就是上海分寸和上海精神。”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