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琴键上流淌出的中华之声,好听更有故事

第一台钢琴是何时进入中国的?

第一首具有鲜明成熟中国风格的钢琴曲是谁创作的?

融入民族元素的红色钢琴曲目在弹奏时和西方经典有何不同?

4月13日晚,一堂别开生面的“音乐党课”以《黑白键上的中华之声》为主题在市委党校开讲。

本次活动由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葛灏与青年教师向征共同策划,以讲解+演奏的形式,将中国钢琴从无到有的百年发展历程生动还原。

从1913年赵元任的《花八板与湘江浪》到最早体现成熟中国风格的《牧童短笛》;

从改编自陕北民歌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到浓郁新疆风情的《春舞》;

从抗日战争救亡歌曲《黄河钢琴协奏曲》到军旅歌曲《解放区的天》再到当代作品《情歌与船夫号子》,

不同风格的中国钢琴曲目和幕后创作故事,以时间轴的方式串联起来,在向征的娓娓道来与葛灏的弹奏下,绘就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钢琴历史图景。

观众中,有不少人虽然曾经多少听过钢琴音乐会,但却是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走进中国钢琴史,“音乐会寓教于乐的方式生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让我印象深刻,原来用钢琴演绎民族作品别有味道。”王先生说。

也有观众坦言,此前并不太熟悉钢琴中的中国曲目,“《情歌与船夫号子》中还加入了口哨和粗犷的号子,这种结合很新奇、很有趣。”陈女士说。

生于上海的葛灏,5岁开始学习音乐,2001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德国科隆音乐学院钢琴系。

和郎朗一样,葛灏也有一位“虎爸”,喜欢古典乐的父亲从小就给他放卡带,在发现了他的音乐天分之后,花了2000多元,买下了一台聂耳牌钢琴。从此,葛灏开启了自己的“琴童”生涯,“每天7-8个小时,那是家常便饭。那时候,爸爸是铁了心让我往专业方向发展。”

学琴两年后,葛灏第一次听到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原来中国的钢琴音乐这么好听!”小小年纪的他,完全被吸引了。

赴欧洲留学后,在接触了更多纯正的德奥作品后,那颗小小的埋在葛灏心底的中国音乐的种子开始悄悄发芽。

在德国的音乐会上,他总喜欢在安可的环节弹奏《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你会发现,中国传统曲目在国外特别受观众的欢迎,而对我来说,演奏中国曲目也有一种融入血液里的亲切,处理上也更加自如。”

2004年,葛灏返回母校上海音乐学院担任钢琴讲师,同时也开始了中国钢琴曲目的普及之路。

“作为音乐的教育者和传播者,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推广中国钢琴作品。”在葛灏看来,作为“舶来品”的钢琴,是向西方观众推广中国文化的绝佳桥梁,“用外国人熟悉的方式,去讲述中国故事,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演奏家之外,站在一线教学岗位的他,也一直致力于向年轻的学子们推广中国钢琴曲目。他发现,随着如今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例如钢琴考级中增加的中国曲目等,让如今的琴童们越来越愿意去接触和演奏中国作品。

但葛灏也直言,越是中国作品,越要去挖掘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走出校园,踏遍祖国的大山大水,“《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改编自陕北民歌,那当然要去大西北瞧一瞧,《情歌与船夫号子》虽然是一首当代作品,但也融入了湖南民歌的元素,所以也应该去那里走一走。”

虽然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他却一度着迷于陕北文化,曾多次到那里采风,也希望能够将江南文化与陕北文化相结合。

葛灏认为,音乐是由多方面经历组成的,阅读、旅行和见闻,这些不同的感受会影响到演奏家对音乐的理解。

而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也同样能够增进对于旋律本身的理解。因此,这几年来,他一直在探索这样的“音乐党课”的方式,去推广中国钢琴与传统文化。

“身为中国人,当然不能只会弹舒伯特、莫扎特。中国的听众同样也不应该只听西方经典,中国的钢琴作品不但好听,而且很有故事。”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殷茵 实习生苏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