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同名小说改编京剧《青衣》绽放申城,​梅花奖得主李奕洁征服上海观众

伴随着“再难回田野小径,再难听泉水淙淙……”的低吟浅唱,两小时的演出定格在京剧《青衣》的风韵中。

干净简约的舞美空灵深邃,雅致清新的表演温婉宜人。昨晚,江苏大剧院原创京剧现代戏《青衣》在上海的首场演出落幕,赢得满堂喝彩。

4月13-14日,江苏大剧院原创京剧现代戏《青衣》来到上海,作为江苏“紫金文化奖章”名家展演李奕洁专场,与观众们分享青衣之美。首场演出开始前,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外都排起了队伍,很多观众慕名前来一睹毕飞宇原著中“筱燕秋”的芳容。

据悉,该剧由江苏省文投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并与江苏大剧院艺术基金会联合制作、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联合演出。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毕飞宇的小说《青衣》,也是江苏大剧院出品的首部原创京剧,被誉为“戏剧灵魂师”的导演张曼君和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奕洁等一线大师名家倾情加盟。

自2016年首演,便被《人民日报》评为2016年度全国五部推荐戏剧之一。五年以来,京剧现代戏《青衣》走过了全国多个城市,每到一地反响热烈,更显京剧现代戏探索的价值所在。

“筱燕秋在此!” ,梅花奖得主李奕洁扎实功底征服上海观众

剧中嫦娥一手一个比划着,于月宫中独舞,转身低眉间,身上的长帔水袖,不知觉地好似随着山间水流缓缓送出。仅仅是这第一幕启,便足以直击当下观众的审美。

主演李奕洁所饰筱燕秋则一袭素衣,细腻动人的表演、韵味十足的唱腔,令人称赞。她舞台形象清丽娴雅,台风稳重端庄,行腔顿挫得当,舒展自如,完美地呈现了她对筱燕秋的理解和把握。“与星辰同寐,与众鸟同飞,与山川同翠,与日月同晖,海阔天空任描绘,天光云影共芳菲。”优美的唱段引人陶醉,收获掌声不断。

本场演出作为李奕洁本人专场,对她本人来说意义非凡:

“青衣是我的职业,筱燕秋的努力和挣扎、放弃与割舍,我有共鸣。这次的专场对我来说是一次总结,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激励我永远在路上。”

京剧《青衣》塑造了一个“戏痴”筱燕秋的艺术形象,短短 120 分钟就将月宫中凌云而舞的嫦娥、舞台上光彩照人的青衣和大地上平凡琐碎生活的筱燕秋形象以戏曲表演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淋漓尽致。

台下时不时响起的掌声与叫好声,也宣告着本地戏迷观众们的认可。

精心打磨制作,属于现代京剧的大写意

在舞台设计上京剧《青衣》也下了一番功夫。舞美保留有京剧传统道具“一桌二椅”作为“魂魄象征”,素雅干净、简约极致的舞台上,平垂的吊杆上悬挂着一袭“嫦娥”淡蓝浅绣的霞帔作为“点睛之笔”出现,空阔中,灵动出几分孤傲而高洁的意味……

黑色底幕缓缓开启出一方梦白雀台,丽质天生的“嫦娥”似在仙境,淡然笃定中嗓音净妙地唱着“再难回弯弯曲曲的田野小径,再难听清清澈澈的泉水淙淙……”这种巧妙的设计,即便是第一次接触京剧的观众,也不至于感到厚重。简约,留白,写意的舞台呈现,反倒能更好地激发美感。

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京剧的美就在于它纯粹的写意与概念性,这种写意的方式与京剧所蕴含的美学内涵是一致的。

剧中筱燕秋与春来及理想中的嫦娥在台上几度交汇,通过演员的呈现,配合舞台与灯光设计,将“筱燕秋”对于艺术的痴迷与执着,亦幻亦真、如梦如痴的深深浸入观众心坎。

专家、观众热议好评,京剧情感内核亦感动上海观众

演出落幕,京剧《青衣》打动了上海的观众,大家交口称赞,不少戏剧业内专家来到现场观演,对江苏大剧院这部原创自制剧给予了高度评价。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荣广润现场点评:

“京剧《青衣》改编自毕飞宇同名小说,有一个很完好的改编版本,同时又由张曼君这样一位著名导演来执导。这样一部佳作来到上海,对上海的观众、包括上海的戏剧界来说,是一次相互学习的好机会。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文化也是地区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京剧《青衣》所代表的文化交流显得非常必要,意义特殊。”

而在观众席上,不乏年轻观众、外国友人的身影,大家纷纷表达对京剧《青衣》、主演李奕洁的喜爱。京剧《青衣》的唱腔、独有的唱词、蕴含的情感内核并不是一种理解的阻碍,而是传达情绪最好的媒介。正因为它触碰了观众的内心深处,这部演绎“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京剧才得以引发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不同年龄观众的共鸣。

如素无争,独行己路;如此佳人,是为青衣。青衣是一个行当,青衣也是一种意象,或许还关联着某种人生的意味和审美的寄托,不管是文学还是舞台戏剧艺术,其所蕴含的情绪都是相通的,这也正是京剧《青衣》本身的魅力所在。有一句评论很是深入人心:终于,《青衣》让人看到京剧大写意起来。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