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肿瘤,栽在心脏? 肿瘤合并心血管问题日益凸显,这些专家出大招了

生了肿瘤,栽在心脏? 

3月24日,复旦中山肿瘤心脏病团队发布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临床诊疗建议》中英文版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心内科副主任钱菊英教授表示,

随着肿瘤诊疗水平的提高,肿瘤幸存者数量逐年增加,其生存期内的心血管问题日益凸显。新型抗肿瘤治疗手段不断推陈出新,可能造成患者各个时间段的心血管不良反应。肿瘤合并心脏病的诊治随访,既不同于传统心脏病,也不同于传统肿瘤科,因此,需要组建并推进肿瘤心脏病多学科团队建设,为肿瘤心脏病患者带来全方面个体化的治疗服务,最大限度帮助得了肿瘤的患者不再栽在心脏上。

随着恶性肿瘤诊疗水平的提升,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免疫治疗应用患者人群的迅速扩展,免疫治疗的毒性管理也愈发成为肿瘤诊治的重点问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虽然发生率较低,但总体致死率高,尤为获得关注。

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肿瘤心脏病亚专科主任程蕾蕾主任医师介绍,

中英文双版诊疗建议的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的诊疗步入临床实战阶段,让中国患者能够更安全地享有免疫治疗带来的生存获益。

相较既往指南,本诊疗建议更新了对于热点问题的阐述。相关心肌炎一旦发生糖皮质激素抵抗,则预后极差,成为限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的关键瓶颈。本诊疗建议首次阐述JAK抑制剂托法替布在激素抵抗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中的良好应用效果,为复杂性/难治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心肌炎治疗提供有利保障。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肿瘤心脏病亚专科主任程蕾蕾主任医师团队研发的两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预测及预后判断的相关专利举行了转化签约。

在风险预测方面,团队基于前期回顾性的临床研究,构建了一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预测模型,旨在早期预测肿瘤患者在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发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从而帮助临床医生为肿瘤患者制定最合理的诊疗计划,进行及时有效的医患沟通。

同时,针对预后判断,团队提供了一项补体通路相关血浆蛋白标记物及诊断试剂盒的新发明,通过检测补体通路相关血浆蛋白含量或表达量,制备检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心肌炎的试剂盒。该发明有助于解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心肌炎诊断和预后检测的难点问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肿瘤本身及抗肿瘤治疗均可加重患者原有心血管病变或引起新发心血管疾病,而心血管疾病的存在也会明显影响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生了肿瘤却栽在心脏?这对肿瘤患者来说并不是危言耸听。

肿瘤患者合并心血管病的情况日趋普遍,由于我国目前肿瘤心脏病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肿瘤学和心血管病学的专业壁垒存在使得大量肿瘤心脏病患者长期处于“求医无门”的窘境,甚至很多肿瘤心脏病学的问题在临床工作中被严重忽视。

为提高肿瘤患者的心血管健康,同时促进有效的抗肿瘤治疗,帮助日益增多的肿瘤心脏病患者走出困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心脏病多学科诊疗团队2018年4月开设了华东地区首个肿瘤心脏病MDT门诊,通过不同学科交叉协作和紧密配合,打破专业壁垒,为肿瘤心脏病患者带来最佳诊治方案。

肿瘤心脏病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需要为更多人所知,而科普作为促进医学专业知识在广大群众中普及的重要推手,作用不容小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心脏病多学科诊疗团队拍摄的微电影《说句心里话》,不但通过多种途径广泛传播,加大肿瘤心脏病科普宣传力度,而且能够带动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肿瘤心脏病学科建设,造福更多患者。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钟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