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聚焦创新应用,打造核心技术策源地

u=2539508101,2939680694&fm=26&gp=0.jpg

上海昨天举行智能制造推进大会,发布《上海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三年计划”提出六大重点行动,要在未来三年建成1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并在100项“卡脖子”的装备、软件和关键部件方面实现突破,将上海打造成为全国智能制造高地。

根据这份计划,上海的智能制造发展要在三方面做到全国领先,也就是要成为全国智能制造的“应用高地”“核心技术策源地”“系统解决方案输出地”。

针对2021年上海智能制造的发展,“三年计划”确立了四方面目标。首要的就是聚焦于创新能力建设,提出要在100项“卡脖子”的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关键部件领域,实现“首台套(首版次)”突破。也就是说,不仅要靠本土企业形成技术方案,更要投入实际商业应用。二是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包括培育10家科创板上市公司,牵头制定50项智能制造标准,培育二到三家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就上海智能制造的应用,提出“十百千”的目标,即打造10家智能制造标杆工厂、1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1000家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此外,还要培育10家10亿元规模、一到二家100亿元规模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四是对长三角智能制造一体化发展设定“百千万”的目标,也就是要建设100家国家级示范性智能制造工厂、1000家三省一市互认的智能工厂、推动10000家规模以上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

基于上述目标,“三年计划”设置了产业创新突破、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推广行动、平台载体提升行动等六大重点行动。上海明确提出,要全力打造汽车、电子信息两个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并在民用航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化工、新材料等重点行业推动智能化转型。在产业的空间分布方面,上海明确了“一核一带”的布局,也就是形成以临港为核,由浦东、闵行、嘉定、宝山、松江等近郊产业带构成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带。

据介绍,经过前期的持续推进,上海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目前,上海科创中心重点布局的“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已启动建设,力争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协同创新平台。迄今为止,在全市的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领域,随着一批本土企业突破现有技术壁垒,实现首台套落地的装备占比超过30%。

在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领域,上海已涌现出14个国家级智能工厂、60个市级智能工厂。由于各种智能制造应用模式探索的深入,全市形成了政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智能制造的良好局面。

昨天的推进大会上,上海电气自动化集团与民生银行上海分行、优刻得与浦发银行、上海上飞飞机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与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分别签署合作备忘录.这几家领先的智能制造系统方案供应商由此获得专项订制的金融合作方案,有望突破该行业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瓶颈。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