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火星漫步?未来三个月干啥……晨报专访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吴树范-“祝融号”极可能出现超期服役情况

晨报首席记者 庞菁涵

5月19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过程两器分离和着陆后火星车拍摄的影像。首个影像可谓万众期待,一经公布便迅速引来网友围观称赞:终于等到你!

“天问一号”此次远行,环绕器与火星车是一对共担大任的搭档。日前,晨报采访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带大家走近由其负责的轨道环绕器。那么,和伙伴分离后,“祝融号”火星车独自落地火星后要做些什么呢?昨天,新闻晨报专访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智能卫星技术中心主任,讲席教授、博导吴树范,请他和大家聊聊“祝融号”。

为何落地后4天才传照片?

自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后,“祝融号”火星车何时能传回来自火星表面的首个影像,成了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

对比美国发射的“毅力号”火星车在降落后很快传回照片的速度,大家在等待“祝融号”传回照片的4天多时间里,多少有些着急。

17日,国家航天局已经首先收到了来自火星车的遥测数据,就数据量而言,传送画面的任务比传送数字要“重”得多,尽管已经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中继通讯技术,但深空传递量仍然有限。

此外,每次通信只有短暂的几分钟,照片想从火星传回地球,还需要“两头”找时机。

吴树范教授解释了火星回传画面信息需要经历的两个主要过程:火星车与环绕器信号连接、环绕器与地球信号连接。

“‘祝融号’火星车落定后,环绕器还在继续沿着轨道前进,等到‘祝融号’顺序完成落地后的基本动作再用相机拍摄好画面后,接收信号的环绕器已经离开火星车上空了,只有等到环绕器再次回来才能接收信号。而另一边,当环绕器收到火星车的信号后,还需要找准地球的位置,地球也在自转,要等到地球上的深空探测接收天线正好对准环绕器时,才能把信号发射回地球。”

吴树范教授介绍,拍照时间要经过精确计算。探测器落地后的一系列动作,都是按照顺序设计好的,比如着陆巡视器降落时,反推力扬起的沙尘可能会影响视野,经过计算后,找到清晰度较好的时间,再进行拍照。

官方微博称,火星与地球的最远距离约4亿公里,无线电波以光速传播时信号能量随着距离衰减。“祝融号”有两种通信方式,一是直接与地球通信,二是通过天问一号环绕器中继与地球通信。着陆后它便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拍了一些照片,但由于火星车每天能和地球直接通信的时间不到半个小时,且直接传送图片理论上至少需要八小时,所以就舍弃了直接向地球传输图像的功能,等待环绕器转回来,发射中继信号。

什么时候迈出第一步?

“祝融号”落地火星后,并不会立马“出门溜达”,参考“玉兔号”月球车在到达月球后两周才正式与着陆器分离,它在抵达火星后也首先要给自己“体检”,再观察周边环境,大约一周后,就可以走起来了。

“17日传回的第一次遥测数据,应该就是对自身状态的情况研判。”吴树范教授分析,火星车各部分参数如何、各功能是否正常,“体检”数据传回后,帮助科学家们判断机器运转是否良好,是否出现了问题,能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

当这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固定动作完成好且各方面状态正常,才可以接受来自地球发送的新指令,即遥控数据,在行走中探索更复杂的任务。

“祝融号”即便行走起来,也不会像电影《火星救援》演的那样飞驰,它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吴树范教授分析,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目前对于火星的一手数据非常有限,只能基于刚刚获得的数据评估,但火星表面的土壤硬度等实测具体数据我国在之前并没有,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时,应以保守稳健的办法来开展行动。

“先缓慢动一动,看看情况如何。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增加一点速度,通过不断测试和摸索,逐渐去探知所处的环境。”吴树范教授说,前期火星表面数据传回后,地球上科学家们经过分析,再向火星上传指令指挥火星车的工作,比如对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动作幅度、采样点位置、拍照时间等一些关键控制参数进行指挥。

将在火星做些什么?

亿万公里迢迢,登上火星的“祝融号”火星车不是摆个pose拍拍照就完成任务了。它带着“三头六臂”赶来,准备搞一番研究。

总重240公斤,总高1.85米,以太阳能电池作为动力来源,“祝融号”火星车上共携带了6台仪器,包括了气象探测仪、导航与地形相机、多光谱相机、表面成分探测仪、磁场探测仪、次表层雷达,一边行走一边勘测,甚至进行火星取样分析。

在未来的三个月里,“祝融号”将对着陆的火星乌托邦平原地区的气象、地貌、土壤、岩石结构等进行探测。

比如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它可以从火星车上伸出一只“眼睛”,发射激光打在数米外的岩石上,气化后形成等离子体光谱,仪器可以通过其对土壤和岩石进行分析。

再如次表层雷达,拥有高频和低频两个通道,可以对火星表面以下地层进行探测,探知地下是否存在水冰、地下物质的大小和分布特征等。

在取样研究上,目前人类还不具备返回研究的能力,只能现场取样,通过火星车自带的仪器进行试验,将数据传回。

吴树范教授介绍,这些研究内容将形成载荷数据(也叫科学数据)传回地球,帮助我国科研工作者研究火星。什么是科学数据呢,就是诸如火星表面的大气密度、引力常数等具有科研意义的观测数据,包括数字、影像、声音等形式。

是否有超期服役可能?

还记得形单影只地工作了972天的“玉兔号”月球车,在永远休息后曾令无数人感动,这只顽强的“小兔子”,原本设计寿命仅三个月,曾遭遇过休眠,但在实际超期两年半才停止了同地球的联系。

如今的“祝融号”设计寿命同样是三个月,也同样面临着因故不能完成任务和超期服役两种可能性。

吴树范教授认为,“祝融号”较大可能存在超期服役的情况。“保守”估计,在完成三个月工作任务后,在半年甚至一年后还可以继续通过环绕器向地球发回信号。

未来,轨道环绕器将继续陪伴“祝融号”,它携带了7台仪器,目前的任务是帮“祝融号”搭桥把信息传回地球,此后两年,环绕器自身也会展开遥感探测,收集火星更大范围、更宏观的数据、图片信息。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庞菁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