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电影《俑之城》即将上映,“我们想建立一个全新的兵马俑世界”

由方特动漫耗时五年打造的的奇幻动画电影《俑之城》将于7月9日公映,影片此前入围了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动画片单元。

昨晚,《俑之城》主创团队现身上海同济大学,在映后见面会上,导演林永长、制作总监王强、配音指导谭笑,从故事、特效、音乐等方面,详细解析了《俑之城》这一全新IP的新意所在,“我们想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庞大世界观。”

故事:打造“兵马俑”全新原创IP

《俑之城》以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为灵感,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兵马俑世界。不同于故事改编与新编,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漫原创IP。

“我们一开始考虑了很多主题方向,最后还是回到俑本身的设定上。古人做了很多类型的俑,有将军俑、乐俑等等,但这些俑都有固定身份。”

导演林永长说,如何让故事更符合当下的价值观,是主创们一直在琢磨的问题,“而在当下,我们更强调‘自我’,但也容易迷失‘自我’,所以我们最终决定,故事从固定身份的‘俑’延伸到‘找到自我’这个点上,最后形成了我们影片中‘只有我能定义我是谁’的主题。”

确定好了价值观,主创团队开始打磨和调整剧本,“我们一直都说,剧本就是一剧之‘本’,故事是最重要的。”

林永长说,团队讲故事并没有刻意去讨好年轻人,“首先还是希望我们的故事能够让观众喜欢,但我们的创作团队其实都是年轻人,所以无论是讲故事也好,设计角色也好,做动画创意也好,都会自然地往更年轻的效果去做。我们会自己内部做一些研究,先调研,然后做分享会,对认可度进行考量后,才敲定一个方向。”

故事来源于生活。片中,观众可以看到来自不同朝代的俑、千奇百怪的上古生物、巧夺天工的地下城池、鲜活有趣的百态文物。

为了更好地呈现一个全新的地下俑城世界,主创团队多次前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开为期数月的考察参观与学习,寻找灵感写出更好的故事。

有观众看完电影后表示,“虽然是古代地下的故事,却感觉就是我们年轻人自己的所思所想,画面有质感,而且终于看到一部不是在改编神话的国漫了,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制作:一个镜头占10T空间

从最终成片效果来看,《俑之城》的特效制作水平也达到了水准之上,尤其是最终决战的华丽打斗场景,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力。

“我们有一个镜头,素材有60多层,用了3000多个粒子特效,占了我们10T的空间,要知道,我们电脑存储一般才多大?几百个G。”制作总监王强感叹道。

《俑之城》由华强方特动漫历时五年打造,“300多个角色、200多个场景、2000多个镜头要做特效,制作量非常大,”

王强说,特效制作过程让他们感觉“很酸爽”,“除了整体的量,制作难度也特别大。比如说我们在制作九尾大师这个角色的时候,因为它有九条尾巴,还有一条长长的胡须,所以不管是角色建模还是角色特效,最终让它动起来,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大的工作量。”

由于制作量庞大,《俑之城》有近千人共同参与制作,在特效制作上也有所创新,“像最后主角蒙远和大将军用能量剑的特效,蒙远变身的特效,都用了很多新方式,比如大量的粒子特效就体现出了那令人惊叹的光效。”

音乐:传统乐器新编

《俑之城》的亮点,还在于非常有韵味的音乐:能听到编钟、古筝、琵琶等传统乐器,却又不完全是传统乐曲的感觉。当下备受年轻人喜爱的“国潮”音乐,成为这部影片的一大特色。

“我们在其中加入了非常多的传统乐器,比如古筝和琵琶,甚至还有埙和编钟,这都是根据我们故事的历史背景,加入的中国传统元素。”王强说。

配音指导谭笑以“光头强”一角的配音广为人知,但这次他在片中,不仅配出九尾大师完全不同于“光头强”的浑厚苍老音色,还担任了很多声音方面的工作。

“我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做音乐的时候,也考虑过单独用编钟,但比较单调,后来我们让音频部的同事做音编,做了很多版本进行对比,看哪种能让大家既感觉到传统又感受到新意。”他说。

“大家现在听到的音乐只是我们做出来的大概十分之一。”导演林永长说,主创团队在西安实地考察秦始皇兵马俑和西安博物馆时,也不断被激发创作灵感,“我当时特别留意到了一件出土的唐代三彩釉陶载乐骆驼俑,上面坐着有演奏笛子、琵琶、笙、排箫等7种乐器的乐人,这是对唐代商旅生活的真实写照。原本想着能不能把这些元素都用在音乐中,后来还是做了取舍。”

为了让传统乐器更好听,主创团队找来了众多音乐名家一起琢磨音乐,包括请来配乐大师黄英华为影片进行音乐创作——黄英华之前曾为《功夫》《梁祝》《少林足球》等很多耳熟能详的作品制作音乐。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陆乙尔